中国古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名府,北宋時為北京大名府,中國古代的重要府衙之一,在今天的邯鄲市大名縣,轄境大約相當於今河北省邯鄲市東部大名縣等地、河南省濮陽市市區、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安陽市內黃縣東部、滑縣東部、新鄉市長垣縣東北、山東省東明縣等地。
唐朝末年,魏博節度使田悅升魏博的魏州為府,典故取於《史記》的一句話:「萬,盈數也。魏,大名也。」改稱「大名府」,未獲唐朝政府承認。後置興唐府,又改廣晉府,後漢時改為大名府。
北宋時為了成為對抗遼國的邊陲重鎮,乃是北宋四京之一的北京,也是當時河北最大的城市,故又號「河朔重鎮」、「北門鎖匙」,在其北方不遠便是遼國的燕京。北宋被金朝擊敗南遷之後,大名府失去其戰略地位而衰落,但仍為大名府路治所。元代為大名路,明清兩代仍為大名府[1]。民國初年為大名道首縣,後來由於交通形勢改變而失去河北南部主要城市的地位,現今的大名府舊址只是村落等級的小地方。
清朝初期沿襲明制,轄一州,十縣。雍正三年(1725年),將內黃縣、濬縣、滑縣割改隸屬河南省彰德府、衛輝府。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裁撤魏縣,原魏縣境分入大名縣、元城縣。此後大名府轄大名縣、元城縣、南樂縣、清豐縣、東明縣、長垣縣、開州,至清末。[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