墊江縣,中國舊縣名,位於今重慶市合川區一帶。

名稱

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認為「墊江」原應為「褺江」[1]。其地有嘉陵江涪江渠江相繼交匯,如衣服重疊,故稱「褻」,《漢書》誤記沿襲至今[2]

歷史沿革

墊江地處今涪江匯入嘉陵江河口,戰國時期曾作為巴國首都[3]秦國滅巴國後置墊江縣,隸屬於巴郡[2]

西漢東漢時墊江縣均隸屬於益州刺史部巴郡[4][5]東漢初平六年(195年),分巴郡為三,墊江縣隸屬於永寧郡,墊江以北的區域為巴郡;建安六年(201年),永寧郡復名巴郡,巴郡改為巴西郡[註 1][7]。此時墊江縣轄境大致相當於現在的重慶市合川、銅梁、大足的東半部與武勝一帶[8]

蜀漢時墊江縣仍隸屬於益州巴郡,曹魏景元四年(263年)[註 2]隨巴郡改隸於梁州[10][11]永嘉六年(312年),巴郡陷於玉衡二年(312年)巴郡劃歸荊州永和三年(347年),東晉滅,期間墊江縣一直隸屬於巴郡。

南朝宋時巴郡劃回益州,同時設僑郡東宕渠郡,寄治於墊江縣,東宕渠郡下轄宕渠縣,縣治位於墊江縣內(今合川區合陽城街道[6][8]。南朝宋時撤銷[註 3]

後續

南齊時改東宕渠郡為東宕渠獠郡,郡志在宕渠縣,轄宕渠、平州漢初三縣[註 4]南梁時復設東宕渠郡,轄宕渠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年)置合州,改東宕渠郡為墊江郡、改宕渠縣為石鏡縣,因縣內有青石如鏡而得名[14][8][註 5]

開皇三年(583年)撤銷墊江郡,八年(588年)分石鏡縣設赤水縣,十八年(598年)改合州為涪州大業三年(607年)改涪州為涪陵郡,郡治仍在石鏡縣[16]武德元年(618年)改涪陵郡為合州,天寶元年(742年)改合州為巴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復改為合州,先後隸屬於山南道山南西道劍南東川節度使、劍南東川昌普渝合都指揮使,原墊江縣地有石鏡、赤水、銅梁巴川漢初新明等縣[17][14]。宋朝時合州隸梓州路潼川府路乾德元年(965年)改石鏡縣為石照縣淳祐三年(1243年)州治移駐釣魚山[18]。元朝時合州隸四川行省重慶路,下轄石照、銅梁、定遠三縣[19];明朝時合州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府,除州直轄地外,還下轄銅梁、定遠二縣[20];清朝時合州隸四川省重慶府,為散州,不下轄縣。

民國二年(1913年)改合州為合川縣,1992年撤縣設縣級合川市,2006年改為重慶市合川區

註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