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域名(英語:Internationalized Domain Name縮寫:IDN)又稱特殊字元域名,是指部分或完全使用特殊的文字或非拉丁字母組成的互聯網域名,包括阿拉伯語中文俄語泰米爾語希伯來語韓語等使用非拉丁字母的語言,這些文字經多位元組統一碼編譯而成。在域名系統中,國際化域名使用國際化域名編碼轉寫並以美國資訊交換標準代碼字串儲存。

使用漢字的域名

域名系統的建立為了將網絡搜尋用語變成更加通俗易懂的語言,但由於技術限制和長久實踐,域名使用美國資訊交換標準代碼字元已成為慣用標準[1]。國際化域名通過將各種非英語字元轉化成與現有域名系統相容的美國資訊交換標準代碼字串,並儲存在域名系統中,使得世界各地的用戶可以直接使用他們的母語輸入域名。並且這種技術並不需要對互聯網結構做任何改變。

國際化域名最初是由馬丁·杜斯特於1996年12月提出[2][3]。1998年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陳定煒[4]的指導下,Tan Juay Kwang和Leong Kok Yong將其付諸實施。經過許多討論和對比各種提案後,應用程式國際化域名(IDNA[5]被採納為正式標準,並被用在許多頂級域名中。在IDNA中,「國際化域名」特指可以成功將IDNA轉化為 ASCII 編碼的域名。

2007年,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開始測試非英語域名。[6]

2008年3月,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為更新現有IDNA協定,新成立了一個國際化域名工作群組[7]

2009年10月,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通過在使用IDNA標準的互聯網中成立國際化國家及地區頂級域(IDN ccTLD)[8][9]。2010年5月,第一個IDN ccTLD在域名系統根域中生效執行[10]

字尾

阿拉伯文域名

2009年11月16日埃及的.مصر(DNS名稱為".xn--wgbh1c")成為首個非拉丁字母域名。[11] 此後使用阿拉伯字母的國家均先後開始使用本國的阿拉伯文域名。

漢字域名

2010年6月25日,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宣佈了五個中文IDN ccTLD[12]

2011年,新加坡的中文ccTLD.新加坡(編碼 ".xn--yfro4i67o")正式啟用,由新加坡網絡資訊中心英語Singapore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re管理。

其他文字域名

俄羅斯最先開始使用.рф(DNS名稱為「.xn--p1ai」),後使用西里爾字母的保加利亞、烏克蘭、蒙古國均有本國西里爾域名。 使用婆羅米文字的印度和孟加拉國有基於各民族文字的域名,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希臘韓國等國也有基於本國民族文字的域名。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