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保護月是一個與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相關的術語,一般指6月至8月上映的外國電影在中國大陸會有不同程度的延期,這段時間被媒體和業界稱為「國產電影保護月」。

起因與來源

(中國)也出台了一些保護國產電影的政策,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國家扶持電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如《電影管理條例》(2002年)明確規定了放映單位放映國產電影片的時間不得低於年放映電影時間總和的三分之二;設立電影專項資金對國家鼓勵的重點影片、少數民族影片、農村影片、兒童影片和動畫片進行長期扶持,對國產動畫片專業製作機構爭取免稅政策;利用國債資金扶持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大型國有製片基地的改造;經批准對新成立的電影製作、發行、放映企業免徵1-3年企業所得稅等。這些政策都將成為國內電影企業發展影視事業的有力保障。[1]
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2004年11月21日

一般認為保護月存在的初衷,是為完成國產電影每年所佔票房比的份額。[2]「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提到「國產電影年度票房佔比保持在55%以上」。外界認為,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利用行政權力限制外來電影的引進,從而幫助中國大陸電影(所謂國產電影)取得經營優勢的公共政策[3][4]

這一術語首見於2006年報導《「國產電影保護月」瀋陽遇冷引發議論》。該報道指,此項政策源於2004年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一份通知,希望該時期各院線支持國產影片,也不鼓勵在每年6月20日至7月10日[3]、7月20日至8月10日引進外語電影。國產電影保護月的時間為每年6月至8月的暑期檔(也有傳言為7月至8月)[4]

2012年11月至12月該報道被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田進和各大中文新聞媒體如騰訊否認[5][6],但事實上,在北美6月至8月上映的外來電影在中國大陸會有不同程度的延期。2004年人民網指出在有關部門的干涉下,《十面埋伏》的檔期沒有一部外語電影參與競爭,2006年5月至6月各大中文新聞媒體也曾指出有關國產電影保護月等問題[7][8][9][10]

2016年,部分分賬大片在7、8月上映,一些媒體稱國產電影保護月消失[11][12][需要較佳來源],但大多數年份來看仍然實際存在保護月現象。自新冠疫情以來,因電影院多次因疫情管控關停,中美關係遇冷,荷里活大片減少等因素,進口片的票房佔比大幅下降,國產電影保護月從20年開始被提及的頻率降低。[13]2020年,由於影院行業剛剛復工的關係,部分影院仍未開門,進口片作為試水佔據了暑期檔。

2023年,由於進口片票房在國內大幅下滑,兩會後大部分影片都能保證准同步。《職業特工隊7》、《芭比》、《GT賽車》等片也選在暑期中間上映,國產電影保護月被認為不復存在。[14]但2023年暑期檔,進口影片的票房表現普遍不佳。[15]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