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周谷城於1898年9月13日(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出生於湖南省益陽縣長湖口的一農民家庭。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周谷城由族人送入周氏族學念書八年。民國二年(1913年)到位於長沙的湖南省立第一中學讀書。袁吉六(國文課教師)、楊昌濟(修身課教師)、符定一(校長)等是他的老師。1917年,周谷城中學畢業,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今北京師範大學前身)的英語部。[2][1]
民國十年(1921年)春,在畢業前半年,周谷城便已回到了湖南,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師範部教英文兼倫理學。從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他仍繼續任上述教職,在此期間結識了在該校任國文教員的毛澤東。[1]周谷城曾應毛澤東之邀,擔任過湖南自修大學和船山學社的教師,教授心理學。[2]
民國十三年(1924年),周谷城出版了第一本專著——《生活系統》,融心理學與哲學為一體。大革命時期,周谷城曾參加農民運動,擔任過湖南省農民協會顧問、湖南省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師、全國農民協會籌備會秘書等職務。[1]
1927年,隨着中國國民黨清黨,周谷城來到上海,以鬻文、翻譯謀生。1927年至1930年,他在上海暨南大學附中、中國公學任教。1930年,他加入鄧演達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1930年至1933年,任中山大學教授兼社會學系主任。1932年至1942年,他擔任暨南大學教授兼史社系主任。[3][1]
1942年秋起,周谷城轉至在重慶的復旦大學執教,復旦大學遷回上海後他也繼續任教,曾擔任過歷史系主任、復旦大學教務長等職,後為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到復旦大學任教後,他曾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被聘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顧問。1945年2月曾同郭沫若、老舍、陶行知等人發表《陪都文化界對時局進言》,要求結束國民黨一黨專制並建立聯合政府。1946年,與張志讓、潘震亞、沈體蘭等教授組織上海各大學民主教授聯誼會(簡稱「大教聯」)。曾和翦伯贊等共同起草反蔣宣言。因參加反對國民政府的運動,在1949年4月26日被上海警備司令部逮捕,後由復旦大學保釋。[4]
1949年9月,周谷城作為無黨派人士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此後,他先後擔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文教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兼全國人大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主任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等職。1952年,周谷城加入了中國農工民主黨。[1]
1961年至1962年,周谷城先後發表了三篇文章,闡述其美學思想,提出了「時代精神匯合論」。此後,在1963年至1964年,這三篇文章引發了批判周谷城「時代精神匯合論」的風潮,姚文元等公開與其論戰,該批判受到毛澤東的重視。[5][6][7]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時代精神匯合論被列入「黑八論」進行重點批判。周谷城被當作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批鬥,在北京某中學任教的大女兒也受牽連而被紅衛兵打死,另一位女兒也遭迫害死亡。[4]
周谷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復旦大學首位教務長,在任內經歷了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為維護復旦大學教學秩序和對新進人員的妥善安排進行工作。[4]與此同時,他也積極參加並組織學術團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曾擔任中國科學院歷史一所學術委員會委員。後又創建了上海市歷史學會,並曾先後擔任過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兼主席團成員及首任執行主席,中國太平洋歷史學會會長,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歷史學會會長等職務。[1]
1996年11月10日,周谷城逝世於上海,享耆壽98歲。[1]
主要著作
代表作:《中國通史》、《世界通史》
192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專著《生活系統》。
1927年中國國民黨清黨後,出版《農村社會新論》(1939年)和《中國教育小史》(1929年)等書。譯有《文化之出路》、《蘇聯的新教育》等。
1930~1933年周谷城任中山大學教授兼社會學系主任,撰寫了若干探討中國社會的著作,如《中國社會之結構》(1930年)、《中國社會之變化》(1931年)、《中國社會之現狀》(1933年)等。
1932~1942年任暨南大學教授兼史社系主任。其間撰寫了《中國通史》,強調「歷史完形論」,着意闡明各個歷史事件組成為整體歷史過程的必要性,提出了見解獨特的中國歷史分期法。
自1942年秋起,周谷城一直在復旦大學執教,發表大量政論文章,如《論中國之現代化》(1943年)、《論民主趨勢之不可抗拒》(1944年)、《論民主政治之建立與官僚主義之肅清》(1945年)、《人民時代之中國農民》(1946年)、《近五十年來中國之政治》(1947年)、《中國之獨立地位》(1947年)、《徹底肅清封建勢力》(1949年)等。
1949年周谷城撰寫的《世界通史》出版,主張着眼全局、統一整體,反對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史。並相繼發表過《史學上的全局觀念》(1959)、《論西亞古史的重要性》(1960)、《評沒有世界性的世界史》(1961)、《迷惑人們的「歐洲中心論」》(1961)等論文,對推動國內世界史的教學和研究影響深遠。他視野寬闊,主張微觀與宏觀結合,對比中外,撰文《中外歷史的比較研究》(1981),對歷史研究提出了新看法。
名句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