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食品安全指與台灣食品加工、進口、消費等等有關的食物安全的議題,亦為當前中華民國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目前台灣政府以世界衛生組織的促進食品安全的指導原則來將GMP制度(良好作業規範)、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為主要食品安全的治理模式[1],並建立「食品安全管制系統」[2]及餐飲業HACCP認證標章[3]。現時,負責食品和藥品的管理監督機關是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2011至2015年發生的多宗食品安全事件(如塑化劑事件、大統黑心油事件),引起台灣當地以至其他地區的廣泛關注,紛紛要求當局加強監管。
台灣的食品安全事件相關醜聞,對國人的信心打擊很大,因為除了污染與中毒問題之外,還有人為蓄意的違法使用添加物、標示不實與仿冒造假的問題;前類是食品製造環境和技術之品質不良所致,後者則是專業知識與技術的誤用和濫用[4]。也加深了台灣民眾及民間組織如消費者基金會對馬英九政府的信任感危機[5][6],消費者保護協會為消費者提起團體訴訟[7];消基會律師徐則鈺認為政府執法魄力不足且輕罰黑心商。[8]。2013年勞工「秋鬥」大遊行的內容之一亦為食品安全[9]。政府在這些問題當中應該擔任的監督者的角色過分被動,當食安問題一一爆出才去做各種檢驗和追查,只消極要求不要出現危害國民健康的食品而已,食品成分與名稱缺乏標準與規範等政策問題。
法制及機構
從20世紀70年代起,台灣已經開始重視食品加工,如1975年立法院通過實施《食品衛生管理法》。同時台灣也領先全球首先實施加工食品溯源制度,對食品生產加工銷售中的每個環節都進行登記。中華民國行政院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設立了「加工食品追溯網」,使消費者可以依照產品包裝上的追溯碼來獲得產品生產加工方面的相關信息[10] 。
食品的認證與標章制度是一個多重標章及多元認證的消費環境,最早有中華民國實驗室認證體系CNLA、行政院環保署環境檢驗實驗室認證體系及經濟部成立的中華民國認證委員會CNAB等。在台灣成為世貿會員後,CNLA及CNAB於2003年合併成財團法人全國認證基金會TAF。[11]中華民國於2008年以HACCP原則建立「食品安全管制系統」[2],並推行餐飲業HACCP認證標章[3]。2015年受歐盟潔淨飲食風潮、過多食品添加物的濫用及標示不實的食品詐欺影響,A.A.無添加協會在台灣成立並開始推行無添加星等認證制度。
台灣政府以世界衛生組織的促進食品安全的指導原則將GMP制度(良好作業規範)、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納入政府規範[2][12][3],並在原有公共衛生系統的基礎上,於2010年成立「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1](即後來的「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品安全相關議題亦是台灣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
食品安全事件影響
2011年至2015年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使台灣食品安全的良好名聲受到傷害,加深了台灣民眾及民間組織如消費者基金會對馬英九政府的信任感危機[13][5][6]。
對違規業者所處罰的力度過低,以及多方管理的問題,使得台灣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無法完全有效避免食品安全事故[10]。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主張修法加重相關罰則外,質疑官員心態偏向大廠、集團,警告若「保護財團優先,將是活在專制制度下,而非民主制度裏的人」[14]。
食品安全事件挑戰台灣民眾對食品標章及認證系統的信心,國會立法院檢討標章制度及是否過度相信業者自主管理[15]。2013年10月時立委許忠信主張台灣食安問題是「兩岸經貿交流後遺症」之一,過去是台灣拒絕大陸的毒奶粉,現在大陸拒絕台灣食用油進口,顯示台灣在食品安全退步的諷刺[16]。大統黑心油事件中,衛生局調查發現,低成本油幾乎都以棉籽油為主,並查扣到向中國進口棉籽油的進貨、報關單據[17]。
衛福部宣佈將設立「食品安全保護基金」以助提告消費者對企業提出訴訟,保障消費者私法權益;消基會則主張求償基金應名為「消費者保護基金」以涵括如標示不實的行為以保障消費者權益[18]。A.A.無添加協會則以推行無添加星等認證制度,鼓勵餐飲食品業者自行對餐點品質做出承諾,另以多場活動提供大眾辨別添加物產品的方式以求自保。
「塑化劑」、「毒澱粉」等食品安全事件發生之後,台灣食品在周邊國家地區的形象遭受重創。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美國等海外市場要求進口商回收自台灣進口的各種相關產品。[19]2013年大統黑心油事件中,台灣大統公司食用油有超過40噸出口至福建[20]、香港等兩岸三地[21]。大陸經銷商在食用油事件中蒙受了庫存壓力和經濟、名譽損失,向大統長基食品公司索賠526萬元新台幣[22]。
由於小吃業者大量使用含毒製品製作食物,「毒澱粉」事件爆發後,大量澱粉類小吃的業者受到影響。許多著名小吃形象遭到破壞,不少店鋪需要關門停業。[23]消費者對小吃店信心下跌,許多商店貼出檢驗合格證書,但仍然難以挽回客流量,生意大受影響。連沒有使用毒澱粉的店家也受波及。[24]
此外,毒澱粉事件發生後,台灣肉丸業者受到波及,生意大受影響。黑心油事件發生後,包括炸粿、肉丸、鹽酥雞、臭豆腐、雞排等業者都受到影響。[25]
由於中華民國長期以台灣美食作為吸引外國旅客來台旅遊的招牌,頻發的食品安全事故已經影響了台灣旅遊業的發展[26] 。食品安全事件頻發使得大量亞洲遊客放棄赴台旅遊的計劃。台灣交通部觀光局承認食品安全事件對台灣旅遊造成了負面影響[27] 。據估計有30萬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澳門等地區的遊客因為2013年5月至6月台灣的食品安全事件而取消了到台灣旅遊的行程[28]。
台灣食品安全事件
2011年後,台灣再次爆出一系列的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事件。連續數年的大量食品安全事件與「黑心食品」的出現使得台灣社會乃至有關國家地區都產生了擔憂。台灣民眾對島內生產的食品安全也感到擔憂,形成一系列後續影響[29] 。包括台灣的旅遊業等相關行業也受到波及。新加坡政府也要求台灣在出口食品至新加坡時需出具相關證明。
以下是較為知名的事件:
- 黑心油事件
- 2013年,大統黑心油事件中,衛生局調查發現,低成本油幾乎都以棉籽油為主,並查扣到向中國進口棉籽油的進貨、報關單據[17]。
- 2014年,地溝油(餿水油)事件中,強冠油品主要將榨過的廢食用油、回鍋油,以33%劣質油加67%豬油(一比二)比例,出廠「全統香豬油」成品,全台知名大廠奇美食品、盛香珍、美食達人(八十五度C)、味王、味全、黑橋牌等均受到波及。[30]
參見
外部連結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資訊入口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繁體中文)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繁體中文)
- 食品追溯追蹤管理資訊系統(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經濟部工業局、農委會與衛生福利部(繁體中文)
- 台灣農夫市集地圖(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繁體中文)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產銷履歷農產品資訊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