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經濟性(Atom economy)是綠色化學中的一個概念,最早於1991年由巴里·特羅斯特提出。[1]它以化學反應中的「原子轉化率」來衡量反應的經濟程度:[2][3]

Thumb
原子經濟性

原子經濟性可以寫成::

如果反應產物是對映異構體之一,為了達到最大的原子經濟性,則反應還應具有相當強的立體選擇性。反應試劑(如手性輔助劑)是否可以被再利用也是衡量反應原子經濟性的標準之一。

原子轉化率越高,意味着反應的綠色程度越高,對環境的污染越少,因此原子經濟性也越高。原子經濟性為100%的反應往往不產生副產物,或副產物可用作原料進行下一輪的反應,因此不會對環境造成損害。坎尼扎羅反應狄爾斯-阿爾德反應便是接近100%原子經濟性的化學反應的例子。

原子經濟性與化學產率(chemical yield)不同,因為高產率過程仍然會產生大量副產品。 例如坎尼扎羅反應(Cannizzaro反應),其中約 50% 的反應物醛變成目標物的另一種氧化態; 維蒂希反應(Wittig) 和 鈴木反應(Suzuki 反應)使用的高品質試劑最終會變成廢棄物; 以及加布里爾伯胺合成反應(Gabriel synthesis),其產生化學計量鄰苯二甲酸鹽。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