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華夷譯語》狹義指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火原潔、馬沙亦黑等奉命編纂的《華夷譯語》一本蒙漢對譯的辭書;廣義則是對明、清朝廷官方編纂的各種《譯語》、《雜字》、《來文》的統稱。這些《華夷譯語》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外文譯漢文的官方辭書,附有外語原文原字以及詞義,並以漢字擬音的方式為外文詞彙注音。是研究近代外國文、民族文、漢文語言的重要的參考資料。
中國史上各朝各代的朝廷都有着長期對外交涉的傳統,在與來華朝貢的使者交涉的過程中以及往來書信的讀寫過程中,有必要培訓精通外文和漢文的翻譯人才,兼用於接待來華使者並負責安排其在華的伙食住宿等問題。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朝廷在大都(今北京)設立了會同館,負責口譯。明朝洪武年間,在南京應天府的原南京公館館內設會同館。永樂六年(1408年)在北京順天府重設會同館[註1]。正統六年(1441年)按照館址位置分為南北二館,南館三所,北館六所[註2]。而後該館不斷擴增,截至明朝成化五年(1469年)已有附屬館十八處,包括朝鮮館(朝鮮語)、日本館(日語)、琉球館(琉球語)、安南館(越南語)、真臘館(高棉語)、暹羅館(泰語)、占城館(占語)、爪哇館(爪哇語)、蘇門答喇館(亞齊語)、滿剌加館(馬來語)、達達館(蒙古語)、回回館(波斯語)、畏兀兒館(察合台語)、西番館(藏語)、河西館(「河西語」[註3])、緬甸館(緬甸語)和雲南百夷館(雲南傣語)[註4]。
明朝永樂五年(1407年)在北京順天府首設四夷館,專門負責筆譯,隸屬翰林院,選取國子監生培訓。下分八館:韃靼館(蒙古語)、女直館(女真語)、西番館(藏語)、西天館(梵語)、回回館(波斯語)、高昌館(察合台語)、百夷館(傣語)、緬甸館(緬甸語)。正德六年(1511年)增設八百館(泰沅語)[參5],萬曆七年(1579年)增設暹羅館(泰語),共為四夷館十館[註5]。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滿洲人入關,將四夷館更名為「四譯館」,百夷館更名「百譯館」,因女真語早已演變為滿語,且朝廷上的滿族人多通曉蒙古語,所以撤銷韃靼館和女直館,剩下西番、西天、回回、高昌、百譯、緬甸、八百、暹羅八館。乾隆十三年農曆九月(1748年)乾隆皇帝在學習藏文的過程中審閱《西番譯語》,下令合併會同館、四譯館為「會同四譯館」,並按照收詞量高且較全面的四譯館版《西番譯語》,重新編纂各館《譯語》[註6]。會同四譯館下分西域館、百譯館二館,前者包括原西番、西天、回回、高昌四館,後者包括原百譯、緬甸、八百、暹羅四館。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趁蘇祿蘇丹國使者來華,增設蘇祿館(陶蘇格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增南掌館(老撾語)。蘇祿、南掌二館隸屬百譯館。
明朝建立初期,朝內尚有許多元朝的蒙古人和色目人遺臣遺官。迫於明初北伐北元韃靼殘餘勢力的需求,明朝洪武十五年農曆正月丙戌日(1382年1月28日)洪武帝任命翰林院侍講火原潔、編修「回回大師」馬沙亦黑等精通蒙漢雙語的官仕,按照《蒙古秘史》中利用漢字對蒙古語字詞加以擬音書寫的方式,編寫一部蒙譯漢辭書[註7]。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著成一部《華夷譯語》,並刊印發行。此部《華夷譯語》分17門,收詞840條整。序文中簡述編寫辭書的用途,之後的凡例中講述了在漢字擬音時使用的各種特殊的小字符,以彌補漢語語音系統沒有蒙語發達的缺陷,同時也體現了用漢字擬音蒙語字詞發音的難處。
用漢字譯寫胡語,其中間有有聲無字者,今特借音聲相近字樣,立例於後,讀者依此求之,則無不諧矣。
- 字傍小註「中」字者,乃喉內音也,如「中合」、「中忽」之類。
- 字傍小註「舌」字者,乃舌頭音也,必彈舌讀之,如,「舌兒」、「舌里」、「舌剌」、「舌魯」、「舌侖」之類。
- 字傍小註「丁」字者,頂舌音也,以舌尖頂上齶(音咢)讀之,如「丁溫」、「丁兀」、「丁斡」、「丁豁」之類。
- 字下小註「勒」字者,亦與頂舌同,如「冰」呼「莫勒孫」之類。
- 字下小註「黑」字、「惕」字、「克」字者, (「字下小註黑字惕字克字者」,「黑」原作「里」,據明朱當㴐國朝典故本、涵芬樓秘笈本改。) 皆急讀帶道音也,不用讀出。
- 字下小註「卜」字、「必」字者,皆急讀合口音也,亦不用讀出。[參9]
此後從明永樂年間設立四夷館後至清代末期,會同館與四夷館分別編纂了各種辭書,多名為《XX館譯語》或《XX館譯文》,以下簡稱《譯文》。各種《譯文》在應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有各種欠缺的詞彙,應而相繼編纂《XX館雜字》增補,以下簡稱《雜字》。會同館版本的《譯文》和《雜字》由於主要用於培訓口譯人才,只有原語的漢字擬音和詞義兩欄,無原語文字。四夷館版本的《譯文》和《雜字》用於培訓筆譯人才,有原語文字、漢字擬音和詞義三欄。譬如,《會同館板·回回館雜字》記述波斯語「天」字,寫有「阿思忙」和「天」二欄,分別記述波斯語詞的漢字擬音及其漢語詞義;而《四夷館板·回回館雜字》在記述同一字時,寫有本詞、擬音、詞義三欄,即「آسمان」、「阿思媽恩」和「天」。此外四夷館還編有《XX館來文》,將各國各地官方呈來的函文書信附加翻譯並按照地區語言匯集成書,以下簡稱《來文》。供高階翻譯人才閱讀學習使用。
各種《譯文》、《雜字》、《來文》的漢字部分均使用手寫毛筆楷書,原語文字部分均按照當時當地的官方書寫習慣手寫。每頁四組單詞。四夷館版本每組單詞三欄,第一欄為原語文字,第二欄為漢譯詞義,第三欄為漢字擬音。會同館版本每組單詞二欄,省去原語文字一欄。按照中文傳統的書寫習慣編排,詞序由右向左、行序由上而下,即為右上詞、左上詞、右下詞、左下詞的順序。唯有《僰夷譯語》(記錄白語)和《西天真實名經》(記錄梵語)為豎寫,即為右上詞、右下詞、左上詞、左下詞的順序。詞彙按照類別分為二十餘門類,皆以「天文門」、「地理門」、「時令門」開頭,其餘門類各異,有若「采色門」、「身體門」、「人物門」、「器用門」、「宮殿門」、「飲食門」、「衣服門」、「方隅門」、「經部門」、「珍寶門」、「文史門」、「鳥獸門」、「數目門」、「通用門」、「香藥門」、「花木門」、「人事門」等等。
明清編纂的各種《華夷譯語》記錄了今中國境內以及周邊國家,包括近代漢語在內的各種語言的14世紀至19世紀的詞彙和語音,對於語言學和中國邊疆歷史的研究,尤其是歷史詞彙學和歷史語音學的研究來說,是一個珍貴的資料庫。在語音方面,雖然《譯語》和《雜字》在記錄詞彙語音方面使用了不科學的漢字擬音,但因其是官方用於正式對外交涉的書物,又是由精通夷漢雙語的人才編寫的,且在幾百年的翻譯實踐過程中幾經修改,其漢字擬音系統是有一定的科學規律的。在詞彙學方面,譬如《高昌館雜字》記錄了明朝永樂時期,吐魯番一帶的察合台語(或訛稱作「回鶻語」、「高昌語」)。察合台語是今日維吾爾語以及烏茲別克語的原語,並是直至20世紀初期二地區通用的書面語,而高昌館所記錄的語言當更接近今日的維吾爾語東部的吐魯番方言。永樂年間的察合台語尚在使用回鶻文字書寫,而不是被伊斯蘭化後的阿拉伯文字。在記錄的詞彙中多見「僧人」、「寺廟」等佛教詞彙,說明在永樂時期,吐魯番一帶尚未被伊斯蘭化,或伊斯蘭化程度較小。許多詞語都與今日維吾爾語有所差別,如「天」譯作「騰克力」(ᠲᠩᠷᠢ),即其原蒙古語借詞,而不是後來使用的被伊斯蘭化後的波斯語借詞「阿思曼」(اسمان)[參10]。
各種《譯語》、《雜字》所記載的語言,因時間的推移,使得其中的語言不易當今學者分辨,在這種情況下,語言學家會嘗試到當地進行田野考察,作語言對比,往往則可確定《譯語》中所記錄的語言或方言。目前中外各地所藏《華夷譯語》百餘本,包括故宮藏本在內的許多藏本尚未被整理研究,此外可能還有一些私人搜藏的各種版本。
近現代學者在研究時將存世的各種版本的《華夷譯語》分類。1930年日本學者石田幹之助按照出版年代以及書本藏地分為甲乙丙三種:「甲種本」1本,即明朝洪武二十二年火原潔、馬沙亦黑等編纂的蒙漢對譯《華夷譯語》,有蒙文本詞、漢字擬音和詞義三欄;「乙種本」為明朝永樂五年以降的四夷館/四譯館版本《譯語》、《雜字》和《來文》。有本詞、擬音、詞義三欄。記錄有韃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高昌、百夷、緬甸、八百和暹羅10語辭書。名為《XX館譯語》、《XX館雜字》和《XX館來文》;「丙種本」為明晚期會同館版本《譯文》和《雜字》,未含《來文》。有擬音、詞義二欄,無本詞。記錄有朝鮮、日本、琉球、安南、占城、暹羅、滿剌加、百夷、西番、回回、女真、達達和畏兀兒13語辭書。名為《XX館譯語》和《XX館雜字》。1948年法國學者伯希和(Paul Pelliot)將北京故宮所藏的42語種71冊本的《譯語》、《雜字》定為第四種「丁種本」。丁種本為清朝乾隆年代以降之會同四譯館所編,名稱相對雜亂,多稱為《XX譯語》,又有《XX語》、《XX話》、《XX番書》、《XX雅話》、《XX國譯語》幾種稱謂,以及按照地方縣府來命名的《XX府屬土州縣司譯語》三本,和一本梵譯漢的《西天真實名經》。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江蘩約在《四譯館考》中記載了當時四譯館、會同館下屬各館所藏之《雜字》和《來文》的情況。有西番、西天、回回、高昌、百譯、緬甸、八百、暹羅八館,各有《雜字》數部和《來文》一部。其中回回館附有吐魯番、天方、撒馬爾罕、占城、日本、真臘、爪哇、滿刺加八國《雜字》;高昌館附有哈密、安定阿端、曲先、軍東、魯陳、亦力把力、黑婁七國《雜字》;百譯館附有孟養、孟定、南甸、干崖、隴川、威遠、灣甸、鎮康、大候、芒市、者樂甸十一國《雜字》;八百館附有老撾、車裏、孟艮三國《雜字》。
乾隆十五年以降新編訂的《譯語》、《雜字》可按照譯館大致歸類為以下九種[參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