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臺灣日治時期1920至1945年之行政區劃,1940年前為新店庄,隸屬台北州七星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投庄(日語:北投庄/ほくとうしょう Hokutō shō)為臺灣日治時期1920至1940年間存在之行政區,屬台北州七星郡管轄,在1940年升格為「北投街」。約為現今臺北市北投區。
北投之地名首度出現於18世紀,為漢人開墾於台灣台北北部;今台北市北投地區的聚落,其中北投即為平埔族語女巫之意。北投地區在清治時期及日治時期初期屬芝蘭二堡的庄,在1895年6月隸屬「臺北縣直轄」,在1897年7月1日隸屬「士林辨務署」。1898年6月28日,士林辨務署被併為「臺北辨務署士林支署」。1901年11月11日,臺灣的行政區劃改為二十廳,北投地區隸屬「臺北廳士林支廳」。1901年12月17日,臺北廳劃分為39個區,北投地區劃為「第13區」[1]。1904年4月1日,芝蘭二堡實施街庄整併[2]。1906年1月1日,臺北廳改設置以地名稱呼的28個區,北投地區劃為「北投區」[3]。此時的街庄如下: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區廢除,街庄改為大字;前述6庄合併為臺北州七星郡「北投庄」,轄域內分為石牌、唭里岸、北投、頂北投、竹子湖、嗄嘮別等6個大字。1940年6月17日,北投庄升格為「北投街」。
二戰後,北投街在1946年1月16日改為「北投鎮」,隸屬臺北縣七星區,1947年1月改隸淡水區。1949年8月26日,成為臺北縣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1968年7月1日,成為臺北市「北投區」[6]。1990年3月12日,原屬士林區的洲尾改劃入北投區。
任數 | 姓名 | 肖像 | 出身 | 就任 | 離任 |
---|---|---|---|---|---|
1 | 室園武 | 福岡 | 1940年 | 1945年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