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什米爾人(英語:Kashmiri people)是目前生活在印巴爭議地區克什米爾的一群以達爾德語克什米爾語為日常語言的人,他們分佈於印控克什米爾巴控克什米爾中華人民共和國管理區域的阿克賽欽喀什崑崙山脈一帶。西藏稱其為卡契

Quick Facts 克什米爾人, 分佈地區 ...
克什米爾人
ThumbThumb
分佈地區
 印度6,797,587 (2011)[1]
 巴基斯坦353,063 (2017)[2]
 英國150,000[3]
語言
克什米爾語
印地語[4] 烏爾都語[4] 旁遮普語[4]第二語言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5] ),印度教錫克教 [6]
相關族群
達爾德人
Close

語言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國際研究所的語言研究表明,克什米爾語是「印度伊朗語系亞科的印歐語系的印度雅利安人西北達爾德語語言分支」。然而,沒有普遍統一的基因基礎語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估計數量是大約在440萬年,在克什米爾谷講克什米爾語的人佔優勢。[7] 而印度2001年的人口普查記錄顯示:5,362,349講克什米爾語的人在印度,因此不包括克什米爾地區的印度裔。[8]

歷史

1860年去世的霍勒斯·海曼·威爾遜指出,歷史記錄的俱盧之野大戰,是從公元前6000年起於公元前500年[9]

1895年,沃爾特·勞倫斯說:克什米爾人把歷史分為四個時期。[10]

  • 早期,印度教國王時期
  • 中期,穆斯林克什米爾時期
  • 中晚期,莫臥兒帝國統治下的克什米爾
  • 晚期,帕坦人時期

皈依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在克什米爾廣大的領土周圍傳播,新的信仰使其逐漸向克什米爾地區散播。到14世紀,在克什米爾山谷伊斯蘭教逐漸成為主流宗教。1323年,信仰伊斯蘭教的克什米爾人當上了國王,鞏固了伊斯蘭教在克什米爾地區的地位。他隨後殺戮不信奉伊斯蘭教的異教徒,大多數的的克什米爾印度教徒皈依了伊斯蘭教,幾個來自阿富汗伊朗信奉伊斯蘭教的人也定居在克什米爾;反之亦然,許多克什米爾人保留他們的身份,逃亡到宗教寬容的印度廣大地區。在18世紀晚期統治期間,皇帝頒佈法令必須信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的地位更加鞏固,雖然今天印度教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傳播,但是無法撼動伊斯蘭教的地位。[11]

克什米爾僑民

1800年大乾旱

在1800年,一場嚴重的乾旱席捲克什米爾,導致該地區的許多國家的人遷移出克什米爾山谷,他們從南部沿着河流進入了旁遮普地區。[12][13] 到了1820年代,乾旱過去了,許多克什米爾移民回到克什米爾山谷,然而,有些人仍在旁遮普作為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一些選擇繼續向南遷移,最終定居在古老的城市拉合爾,主要是在德里門和巴蒂門。[14]

文化

克什米爾人的社會結構是基於大家庭組建而成,然而更廣泛的親屬關係網絡影響整個族群的動員,這個大家庭是社會決策的一員。他們類似「兄弟會」,通過鬆散集合促進共同福祉,從而在社會、經濟和政治領域合作,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自信。[15]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