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雲》是陶淵明的一首四言詩,是《陶淵明集》中第一首詩,在詩中表達了他懷念親友的感概。

背景

柯寶成認為,此詩作於晉元興三年(404年)春天,陶淵明四十歲的時候。當時劉裕收取京口,進一步攻佔建康[1]也有說法認為作於408年,或者是403年,大約是陶淵明歸隱後的作品。[2]

內容

《停雲》,思親友也。罇湛新醪,園列初榮。願言不從,歎息彌襟。

靄靄停雲,濛濛時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靜寄東軒,春醪獨撫。良朋悠邈,搔首延佇。

停雲靄靄,時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陸成江。有酒有酒,閑飲東窗。願言懷人,舟車靡從。

東園之樹,枝條載榮。競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於征。安得促席,說彼平生。

翩翩飛鳥,息我庭柯。斂翮閑止,好聲相和。豈無他人,念子寔多。願言不獲,抱恨如何!

分析

有學者認為此首詩是陶淵明抒發當時政局的感概。元代劉履認為,陶淵明是為了他的親友或者仕於宋者作此詩,並指此詩首章中「停雲」、「時雨」是「喻宋武陰凝之盛」,而「表昏」、「路阻」,則是比喻天下都歸於劉宋,而晉臣沒有可以出仕的方法。而作者則是在東軒中飲酒自慰,為良朋遠去和當時政局感到煩擾。整體而言,以飛鳥作「興」的手法,以此比喻親友,最初則是懷望飛鳥,後來希望和他一起飲酒,但是知他不會回來之後,也只是感到無可奈何,他認為這「可見靖節之於親友,情之至,義之盡也」。[3]黃文煥認為,《停雲》四章都是「匡扶世道之熱腸,非但離索思群繼之閒驚也」,指陶淵明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於匡扶晉室的想法。「八表同昏,平路伊阻」,「平陸成江」的描述都是暗示晉朝滅亡,希望有人可以一起恢復山河。「東園之樹」則是暗示即使是國家淍亡也好,也終會有一天重新繁榮。並指整文創作「章法映帶,各有次第」,創作上緊扣序文,比與手法融入文中使讀者不覺。[4]沃儀仲指「伊阻」、「成江」暗示了時運。「八表同昏」則是怪責了當時的臣子,認為作者希望在此詩中表達當時朝延沒有賢臣,而我自己雖然有才學,但依然抱恨不得用[5]

學者注意到此詩和《詩經》的關係。離無之指「以『停雲』名篇,乃周詩六義之遣義也」,認為以「停雲」命名是受到《詩經》的影響[6]。清代張謙宜指「《停雲》溫雅和平,與《三百篇》近;流逸鬆脆,與《三百篇》遠;世自有知此者」,指《停雲》的溫雅之處和《詩經》接近,但詩中隱逸之處和《詩經》則是較遠[7]。唐旭東指,陶淵明模仿了《詩經》以首句兩字的方式以命題,也模仿了《詩》小序的方式為《停雲》作序,而疊句的方式也和《詩經》的手法相似,用典用詞方面也有所相似,可見有所模仿。[8]也有學者認為此首詩考仿了《離騷》,王夫之指,「四章往復之間,言句有限,取比《離騷》,尤為深遠廣大。彼以偏懷學陶者,初不知此詩風旨也」,指他四章重複之處,相比於《離騷》更為深入。[9]

參考

延伸閱讀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