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闕之戰是秦昭襄王時期秦國東擴的重要戰役,成功奪取了大片土地,並重創了韓、魏兩國。白起被任命為主帥,於前293年在伊闕(今河南洛陽)擊敗了魏、韓和東周的聯軍,俘獲主將公孫喜,斬殺敵軍24萬。這場勝利使秦國繼續向東擴張。
白起在戰鬥中洞察到韓、魏兩國軍隊的不協調,從而使秦軍在戰局中佔據主動。因在戰役中的傑出表現,白起從左更(12級)晉升為大良造(16級),成為秦國的重要將領,繼續帶領秦軍征戰四方。
前298年,韓國、魏國、齊國聯合進攻秦國,駐紮函谷關外,試圖阻止秦國東擴。
前296年,楚懷王病死於咸陽,秦楚關係降至冰點,外交中斷。同年,齊、韓、魏、趙、宋五國聯軍進攻秦國,但在鹽氏(今山西運城)撤退。不過,秦昭襄王迫於列國的軍事壓力,將武遂(今山西垣曲)歸還韓國,封陵(今山西永濟)歸還魏國,達成了與韓、魏的和解。
前295年,趙武靈王死後,秦國主動調整與諸侯的關係。秦昭襄王罷免趙武靈王所信任的樓緩的相位,重新任命魏冉為國相,並與楚國修好,援助楚國五萬石糧食。[1]
前294年,齊國也調整了外交策略。齊湣王採納祝弗建議,罷免主張敵視秦國的孟嘗君,改用秦國五大夫呂禮為相[2]。
經過一系列調整,秦、齊兩國重新和好,齊國開始攻打宋國。韓、魏兩國曾藉助齊、宋、趙的力量,迫使秦國歸還失地,但這只是合縱攻秦的暫時效果。秦國調整外交策略後,重新集結軍事力量,再次對韓、魏發起進攻,擴展領土。[3]
前294年,秦國攻打韓國,向壽攻下武始(今河北武安南),白起為左庶長(10級),領兵攻下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4][5]。至此,秦國掌握了通往洛陽盆地的洛水和伊水兩條重要河流,並可通過汝水和潁水威脅韓國首都新鄭和魏國首都大梁。
前293年,韓國在新城失守後,韓釐王向魏國求援,計劃奪回新城。魏國派公孫喜擔任主將,率軍沿伊水向秦國發起進攻[6]。
秦昭襄王原本計劃讓經驗豐富的老將向壽率領10萬秦軍抗擊24萬聯軍。在秦相魏冉(秦昭襄王的舅舅)的推薦下,秦昭襄王決定提升白起為左更,接替向壽指揮秦軍作戰。
白起率軍抵達伊闕(今河南洛陽)與韓魏聯軍對峙。由於伊闕地形狹窄,韓魏聯軍無法展開,韓軍位置靠前,魏軍則略靠後,處於韓軍側面,負責保護側翼。
白起發現韓魏兩軍的不協調,雙方互相推諉,皆希望保存實力,沒人願意率先與秦軍交戰。他分析魏軍前來支援韓國士氣不高,決定先派少量軍隊與韓軍對陣以牽制對方,同時集結精銳主力對魏軍發動突然襲擊。魏軍倉促應戰,迅速被擊潰。得知側翼魏軍失利後,韓軍在秦軍的夾擊下也隨之潰敗而逃。
最終,白起率領秦軍大破韓、魏聯軍,斬殺24萬人,俘獲公孫喜(後被處決)[7],並奪取伊闕地區的五座城池。戰後,白起被秦昭襄王擢升為國尉。[8]同年,白起利用韓、魏兩國在伊闕之戰的慘敗,率兵渡過黃河,奪取了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西北)以東到乾河的大片土地。[9]
關於這場戰爭,後來應侯范雎與白起交談,曾經稱讚說:
「韓、魏相率,興兵甚眾,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鹵,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10]
但白起解釋說:
「伊闕之戰,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二軍爭便之力不同,是以臣得設疑兵,以待韓陣,專軍並銳,觸魏之不意。魏軍既敗,韓軍自潰,乘勝逐北,以是之故能立功。皆計利形勢,自然之理,何神之有哉!」[10][11]
依照白起的解釋,在伊闕之戰中,聯軍的韓國因勢單力薄,期望依靠魏國的兵力主動進攻,不願意讓韓軍出戰。然而,魏國則倚重韓軍的精銳,渴望韓軍擔當先鋒。韓、魏兩軍各自謀取便利,導致無法有效協同作戰,這為秦軍提供了可乘之機。秦軍主將白起利用韓、魏聯軍試圖保留實力、相互推諉、不願先行出戰的弱點,首先派遣疑兵牽制韓軍主力,隨後集中兵力出其不意地猛攻魏軍。等到魏軍戰敗,韓軍自然會隨之潰散,秦軍便乘勝追擊,最終獲得勝利。
伊闕之戰是秦國東擴的重要戰役,重創了韓、魏兩國。戰後,秦國繼續擴張。
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魏城(山西省永濟市東);攻下垣邑(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東南),但沒有佔領。
前291年,秦昭襄王派遣大良造白起和左更司馬錯攻打韓國,奪取宛(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和葉(今河南省葉縣南)。[12],並在宛封公子巿、在鄧封公子悝,封魏冉為穰侯。
前290年,左更司馬錯率軍奪取了魏國的軹(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和韓國的鄧(今河南省孟州市西),[13]又與白起合兵再次攻下垣邑。[14][15]秦國在對魏國和韓國施加壓力的情況下,魏國割讓河東四百里,韓國割讓武遂(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二百里以求和[16]。
前289年,白起和司馬錯再次進攻魏國,司馬錯率軍沖絕河橋奪取了河雍(今河南省孟州市西),[17]又奪取了河內郡大小城池61座。[18]白起奪取了蒲阪(今山西省永濟市北)、皮氏(山西省河津市西)。[19]面對秦國的攻勢,魏國被迫賄賂趙惠文王及趙國的奉陽君李兌,希望藉助趙國的力量來阻止秦國的進攻。[20]
前286年,司馬錯逼近河內,魏昭王被迫獻出安邑與秦國媾和。秦軍佔領安邑後,將居民送回魏國,並招募秦國人遷居河東,從而完全控制了河東地區。
伊闕之戰後,秦國趁機想進攻西周國。西周公子周最派使者遊說趙國的奉陽君李兌,想讓秦、魏兩國重新開戰,這樣既保全了西周,趙國又可坐觀秦、魏兩國交戰,從中調解取得漁翁之利。[21]西周君又派周足為使者出使秦國,[22]自己親自前往魏國請求魏昭王的援助,而魏昭王以上黨郡危急為由拒絕援助。
西周君在回國途中路過魏國的梁囿,十分喜愛。大臣綦毋恢指出魏國的溫囿並不比梁囿差,並向西周君自薦說不但能得到魏國的援助,還能得到溫囿。綦毋恢遊說魏昭王指出魏國如不援助西周,那西周將投靠秦國,如此兩國合兵進圍南陽(太行山以南),將切斷韓、魏兩國通往上黨郡的要道。如果魏王答應派3萬人幫助西周駐守邊境,並且把溫囿以每年120金的價格租給西周君,那麼西周便不會投靠秦國。如此既可以保證上黨郡的安全,也可以通過租借溫囿多獲得40金的租金。魏昭王採納了綦毋恢的建議,派芒卯獻出溫囿,又答應派兵幫助西周駐守邊境。[23]在西周國的一系列外交活動下,秦國最終未能攻打西周。
秦國在伊闕之戰取勝後,駐留在伊闕,魏昭王被迫派公孫衍割地求和。有人建議魏昭王加封竇屢為關內侯,讓他出使趙國割讓少量土地賄賂趙國的奉陽君李兌,讓李兌從中調停引起秦國內部爭執,這樣魏國也可以少割土地。[24]西周大臣綦毋恢也勸說公孫衍不要多割地給秦國,因為如果兩國議和成功,魏國就會得到秦國的支持;如果兩國議和失敗就會重新開戰,多割地屬於毫無意義之舉。[25]
伊闕之戰後,秦昭襄王給楚頃襄王寫信,信中提到:
「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
楚頃襄王見信後感到極為憂慮,便同意與秦國和親。
前292年,楚頃襄王從秦國迎娶新娘,藉此政治聯姻,秦楚兩國恢復了友好關係[2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