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
心理疾病,病人会捏造他人疾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即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中國大陸稱對他人的做作障礙,台灣稱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即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世衛組織稱「對他人的做作性障礙」即factitious disorder imposed on another)是照顧者故意誇大或揑造受照顧者的生理、心理、行為或精神問題,甚或促成該等問題的心理疾病。[1]。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4年5月29日) |
與孟喬森綜合症宣稱自己擁有各類疾病不同,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則是虛構別人的徵狀,特別是病患的子女(最常見)、晚輩、弟妹等需要照顧的人。也有護士向醫生謊報病人出現疾病的案例。嚴重的代理型孟喬森綜合症則可能在所照顧對象的飲用水、食物中投放有毒藥物。例如英國一位被稱為死亡天使的兒科護士貝弗麗·艾里特(Beverley Allitt), 在工作期間,她向病童注射會導致心臟停止跳動的氯化鉀和造成低血糖的胰島素。共造成了4名兒童死亡,至少5人受到傷害。[2]
徵狀和病徵
照護者向被照顧者施加身體或心理的虐待,以獲取他人注意。為了持續受到醫療照護,照護者會故意歪曲徵狀、製造病徵、操縱檢驗結果、甚至故意傷害被照顧者(例如:下毒、哽塞導致窒息、故意感染、身體傷害)。[3] 研究顯示受影響的被照顧者死亡率在6%至10%之間,可能是最致命的虐待形式。[4] [5]
此病被診斷時,受影響的被照顧者平均年齡為4歲,約有50%以上小於兩歲,75%小於六歲。自徵狀開始到被診斷,徵狀持續時間平均為22個月。做出診斷時,已有6%的被照顧者死亡,大部分死於窒息或飢餓;7%有長期或永久的傷害。25%的受影響者有兄弟姊妹,其中61%也有和他們相同的徵狀或是受此病症影響的可能。施虐者有76.5%是母親,6.7%是父親。[5]
受影響的被照顧者通常合併出現約3種徵狀,病例報告中,約有103種不同的徵狀被記錄過。照顧者聲稱的徵狀中,最常見的是呼吸中止(26.8%的案例有此徵狀)、腹瀉(20%)、痙攣(17.5%)、發紺(11.7%)、行為異常(10.4%)、氣喘(9.5%)、過敏(9.3%)、發燒(8.6%)[5];其他還有:生長遲緩、嘔吐、出血、皮疹和感染[4][6]。上述許多徵狀,原本就是由照顧者主觀敘述得知,因此很容易造假。比如說:由家長主訴過去一天內有發燒,醫師根本就無從證明或反證之。越多種及多樣的徵狀,使得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診斷越發困難。
和典型身體虐待不同之處,除了動機(博取同情或注意),還有存在預謀的情況。一般的身體虐待多是因兒童的某些突發行為(比如:哭鬧、尿床、吐出食物)而爆發,但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受影響者,往往是無端在計劃中受害。 [7]
這種虐待最獨特的一點,則是醫療人員會在無意間中,主動參與了虐待。醫師盡其職責去回應照顧者提出的擔憂和要求,卻其實是被施虐者操弄,給予了兒童不當的醫療處置。[3]
遇到無法以常見病症去解釋的案例,往往引起醫師探求不常見的診斷,誘使醫師開立更多的檢查和治療。這些檢查和治療可能昂貴、造成病人不適,或甚至對病人有害。[8]如果醫師拒絕開立進一步的檢查、治療或專家會診,患有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照顧者會故意凸顯醫療機構的照顧不周,指責其不願幫助為孩子奉獻一切的家長。[3]
這些照顧者會經常更換醫療照顧者,直到他們找到願意滿足其需求的醫師,這種行為稱為"逛醫院"。這點和孟喬森症候群患者一樣。
虐待會持續發生,因為讓孩子維持病人的角色才能滿足施虐者的需求。要讓受影響的被照顧者痊癒,只能將他們和施虐的照顧者分開。如果允許施虐者探訪孩子,有時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即使孩子已被隔離,施虐者也可能轉而虐待他的兄弟姊妹。 [3]
受虐者會受到長期的情緒影響。有一部分的受虐者可能會發現:當他們在醫師面前,配合扮演生病的角色時,最容易得到家長的關愛,這是他們渴望的。有病例報告指出,有些孟喬森症候群患者自認為曾是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受害者[9],因此這種以詐病尋求個人滿足的行為可能影響人一生,甚至代代相傳[3]。相對的是,其他報告顯示: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的受害者更可能對醫療行為產生創傷後反應,此後持續迴避醫療。[10]
患有此症的成年照顧者,通常對孩子的住院處之泰然。住院隔離期間,醫療人員應注意監控照顧者的探訪,以免他們嘗試加重孩子的病情。 [11] 在許多地區及國家,醫療人員都應依法通報此類虐待行為。 [12]
下列情況需注意是否有此疾病的可能性:[11]
- 病童對治療沒有反應,或是有不尋常的病程,過程持續、令人疑惑和無法解釋。
- 理學檢查和檢驗結果非常不尋常,不符合患者的表現或病史,或是在生理或病理上不可能發生。
- 家長具有醫學知識,對醫療細節和八卦着迷,對醫院環境感到自在,並對其他病人的問題有興趣。
- 家長非常關注孩子,不願離開孩子身邊,而且他們本身似乎也非常需要他人關注。
- 面對孩子醫療過程中的嚴重困難,家長總是顯得異常平靜,並對醫師表達高度支持和鼓勵;或是另一極端:怒氣沖沖,言行中貶低工作人員,要求更多的檢查、更多的醫療程序、更多的介入,尋求第二意見以及要求轉診到更先進的醫療機構。
- 家長可能從事醫療保健領域,或對醫療相關工作感興趣。
- 家長不在身旁時,孩子的病症可能減輕或消失。(需以住院治療隔離家長,並仔細監控來證實此因果關係。)
- 家族史,或孩子兄弟姐妹中有類似無法解釋的疾病或死亡。
- 家長有和孩子的疾病相同的徵狀,其病史本身也令人費解或不尋常。
- 父母之間的關係疑似情感疏離,其中一方無法經常去看生病的孩子,即使孩子重病住院,也很少和醫生接觸。
- 在孩子接受治療期間,家長告知家中發生了影響全家的戲劇性負面事件(如:房屋火災、盜竊、或車禍)。
- 家長本身不斷尋求他人的吹捧稱讚,追求公眾的承認,以求肯定自己的能力。
- 計劃出院時,病情會莫名其妙的惡化。
- 病童會不時尋求家長的提示,以便在醫療人員在場時假裝疾病。
- 造訪急診的病童,主訴有反覆的生病、受傷或住院病史。
近年著名案例
2014年,26歲的蕾西·斯皮爾斯在紐約威徹斯特郡被控以二級謀殺和一級過失殺人罪。她在網絡上查過相關資料後,經鼻胃管多次餵食兒子過量的鹽,本意在造成疾病,以在社交媒體(臉書、推特及部落格)上博取關注,最終卻導致5歲兒子死亡。她在2015年3月2日被判犯有二級謀殺罪[13],求刑20年以上到無期徒刑。 [14]
2015年,密蘇里州發生一起謀殺案,迪迪·布朗夏爾被女兒的男友殺害,起因於她多年來聲稱女兒患有多種嚴重疾病,須以輪椅代步及鼻胃管餵食,安排女兒接受多種不必要的治療及手術。女兒和在網絡上認識的男友合謀犯案,女兒認罪二級謀殺。孟喬森症候群專家馬克·費爾德曼研究此病已25年,他說這是他首次看到受虐子女殺死父母的案例。[15]
2015年,新北市有一名單親媽媽在3年間帶3名年幼子女求診達600多診次,求診範圍遍及雙北10多家大型醫院,要求住院時若醫師拒絕,便大吵大鬧。因某次孩子住院期間,將孩子獨自留在醫院,其便溺無人照顧而引起社會局介入。她被發現患有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後,3名子女交社會局安置。[16]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