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炮戰,又稱第一次臺灣海峽危機(英語:First Taiwan Strait Crisis),是中華民國國軍與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間的軍事衝突,爆發於1954年9月3日,砲戰地點為中華民國福建省金門縣。該砲戰引發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為1949年古寧頭戰役之後至1954年間,最大的砲戰。
背景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1949年古寧頭戰役與登步島戰役登陸失敗後,積極研究海島攻擊戰術,攻取大陸東南沿海島嶼。但解放軍於1950年在大擔島戰役登陸再度失敗後,對海島放棄直接登陸作戰的戰術,改用密集砲擊。[3]1953年由於韓戰停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方面撤回參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並部署金門對岸,形成三面環伺,對金門造成極大威脅。
戰前準備
1954年8月下旬起,解放軍在廈門東海岸、蓮河、深江、大嶝、小嶝等處部署百餘門俄製122毫米與152毫米口徑火砲,以中華民國海軍停泊在金門水頭碼頭的艦艇為目標。[3]
經過
1954年9月3日下午五時許,解放軍集結數百門重砲,突然向金門發射炮彈,巨大的爆炸聲,震耳欲聾。12小時內發射了6,000枚炮彈。[3]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記載:擊沉擊傷國軍艦船7艘,摧毀金門炮陣地9處。[4][5]
1954年9月5日上午,陸軍金門防衛司令部砲兵部隊奉令實施全面報復性攻擊,國軍集群砲火力實施彈幕射擊。當時國軍缺乏長射程火砲,所以採取機動集中方式,形成局部優勢反擊。[6]同時,中華民國空軍戰鬥機也前往廈門進行轟炸,解放軍在廈門方面則迅速組織起強大的防空力量,共擊落中華民國國軍戰機12架,擊傷42架[7]。
爾後間歇性炮戰不斷,解放軍炮擊落彈共約7萬餘枚,以1954年9月22日那天的炮戰最為猛烈。到9月15日,金門國軍改裝155毫米榴彈砲,又獲得三個砲兵營增援,共反擊解放軍炮擊五十餘次,摧毀解放軍野戰砲陣地18處,高射砲陣地4處,擊斃解放軍300餘人。[6]以解放軍為攻擊一方的九三砲戰開啟國共兩方軍隊的互相中小規模砲擊。
民間傷亡
據統計,僅金門方面,1954年-1957年間的大小砲戰中,在地居民就有63人死亡。[來源請求]
影響
後續
九三砲戰後,1955年1月發生一江山島戰役,解放軍佔領一江山島,使得大陳島陷於孤立。國軍於2月從大陳島撤退,至此浙東沿海全部島嶼由解放軍控制。3月16日,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在記者會上答說,戰術核武器可以像子彈一樣用於(遠東)軍事目標[9][10]。1955年4月召開萬隆會議,周恩來在會議結束前聲明願意與美國談判緩和遠東局勢的問題[11],結束了第一次台海危機。
紀念
引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