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正殿(滿語:ᠵᡠᠩ
ᠵᡝᠩ
ᡩᡳᠶᠠᠨ,穆麟德轉寫:jung jeng diyan),位於北京紫禁城內廷外西路春華門內,是一組宮廷宗教場所,道教建築。明永樂十八年起造,原稱欽安殿,嘉靖朝更名玄極寶殿,另擇天一門內建欽安殿,隆慶朝改為隆德殿,崇禎朝改為中正殿。明仁宗崩於此。清朝為宮廷藏傳佛教活動的中心。[1]
中正殿既是這組建築中的一座殿堂的名稱,又是這組建築的總稱。清朝文獻檔案中常將這組建築總稱為「中正殿」,包括10座主要建築:中正殿、淡遠樓、中正殿東西配殿、香雲亭、寶華殿、梵宗樓、雨花閣、雨花閣東西配樓。[2]
雨花閣是宮內數十座佛堂中的最大一處,也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藏密四部神殿。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接受蒙古三世章嘉國師的建議,仿西藏阿里古格的托林寺壇城殿,在原來明朝建築的基礎上改建成「雨花閣」,在閣內供奉西天梵像。[1]
雨花閣是一座藏傳佛教密宗佛堂,嚴格依照藏密的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設計。底層稱為「智行層」,懸掛着乾隆帝御題「智珠心印」匾額,供奉無量壽佛等事部主尊,佛龕後面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製造的掐絲琺瑯立體壇城3座。暗層稱「德行層」,樓梯間前面設有供案,供奉行部佛像9尊,中心為宏光顯耀菩提佛,佛母及金剛各4尊分列其左右。三層稱「瑜珈層」,供奉瑜珈部佛像5尊。最頂層稱「無上層」,供奉密集金剛、大威德金剛、上樂金剛各1尊。[1]
農曆每年四月初八日,宮內派喇嘛5名在雨花閣無上層誦《大布畏壇城經》。農曆二月及八月初八日,各派喇嘛10名在雨花閣瑜珈層誦《毗盧佛壇城經》。農曆三月及六月初八日、九月及十二月十五日,各派喇嘛15名在雨花閣智行層誦《釋伽佛壇城經》。農曆每月初六日,在雨花閣德行層安放《烏卜藏經》。[1]
梵宗樓位於雨花閣西北,興建於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中正殿區佛堂之中興建時間最晚者。[3]
雨花閣、梵宗樓所在院落的主要建築有:
寶華殿位於雨花閣後的昭福門內,為中正殿區內主供釋迦牟尼佛的佛堂,如今殿內明間仍懸掛着咸豐帝御筆「敬佛」匾額。如今寶華殿的建築保存完好,陳設仍在,但格局有變化。[4]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清廷在中正殿設立專管宮中藏傳佛教事務的機構「中正殿念經處」,每年定期在中正殿區各個佛堂舉辦佛事活動。1923年夏,建福宮花園火災殃及中正殿所在院落(昭福門以北院落),該院落除了寶華殿保存完整,香雲亭、中正殿、中正殿東西配殿、東西配房、淡遠樓、淡遠樓東西配殿均被大火焚毀,僅餘石台明遺蹟。[2]
2005年,故宮博物院與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完成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以後,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繼續捐資和故宮博物院合作,着手復建中正殿區。復建遵照「維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以現存的遺址作為基礎,通過史料記載、近代遺存的照片和資料,參照故宮內相似的建築物設計並施工,施工採用傳統材料及傳統工藝。經過六年,中正殿區的復建工程完工。此次復建的建築包括中正殿、淡遠樓、淡遠樓東西配殿、中正殿東西配殿、香雲亭等建築,都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後復建的建築。寶華殿在當年的火災中雖然倖存,但建築的後面部分也曾過火,在此次修繕中進行了保護性修繕,是此次修繕的建築中唯一實施保護性修繕的古建築。復建後的中正殿區重現了清朝乾隆時期的風貌。2012年11月27日,中正殿竣工典禮在故宮博物院中正殿區域舉行。復建之後的中正殿區,成為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中心,並且將一部分建築辟成展廳,對內部展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藏傳佛教唐卡、佛像、法器等文物。[2][5]
2012年11月27日中正殿竣工典禮舉辦之日,中正殿開始舉行兩個內部展覽,分別展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佛像及唐卡。此次展出的34件佛像中,有幾尊原藏中正殿和寶華殿,其中包括遍觀佛坐像、旃檀佛立像,這兩尊佛像都是在當年的火災中過火的文物。遍觀佛坐像的面部、手臂、胸前均有燒痕,呈現灰色。佛像中還有一件是康熙帝為母親祝壽而製造的四壁觀音菩薩坐像,佛像蓮座下沿,刻有漢文、滿文、蒙古文、藏文四體銘文,該佛像的製造過程載於宮中檔案。故宮博物院收藏有1000多幅唐卡,此次也擇要展出,其中包括乾隆帝為紀念六世班禪而令宮廷畫師繪的六世班禪寫實肖像唐卡。[5]
2012年11月27日,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隨着故宮西路的開放,中正殿將逐步努力向公眾開放,他希望在今後兩年內,故宮西路能對公眾試開放,3年之後的2015年(即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故宮西路正式向公眾開放。作為故宮西路古建築的組成部分,中正殿因受建築面積限制,大面積對外開放的可能性較小,但未來也可考慮通過適當方式向公眾開放。[5]
寶華殿、中正殿所在院落的主要建築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