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腦葉白質切除術(英語:lobotomyleucotomy)又稱冰錐手術,是一種神經外科手術,包括切除前額葉皮質的連接組織。腦白質切除術主要於1930年代到1950年代用來醫治一些精神病,這也是世界上第一種精神外科手術[1]。該技術雖曾獲得194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現今已被認為嚴重違反人權而廢棄。1950年起,前蘇聯成為第一個立法禁止此手術的國家,至1970年已被美國絕大部分及大多數國家所立法禁止。這主要是因為對術後效果的評價沒有客觀、可信的標準,表象是易衝動的精神病人術後陷入痴呆狀態便於管理,實際是破壞精神病人腦組織,使治療也失去可能性,被認為侵犯人權。而且在當時的簡陋條件下,對大腦所實施的手術精準度很低。

Quick Facts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專科 ...
前腦葉白質切除術
Thumb
一種腦葉切斷器
專科精神外科
ICD-9-CM01.32
MeSHD011612
Close

歷史

在19世紀末期,人們就開始嘗試對大腦動手術以解決精神疾病,手術對象除了人之外,還包括靈長類動物等。但是這一時期的手術不多受重視。1935年,約翰·富爾頓和卡羅爾·雅克布森在倫敦舉行的第二屆神經精神學會上發表報告,提到他們對黑猩猩實行兩側前連合切斷術後,黑猩猩的攻擊性行為減少。這一報告引起了葡萄牙醫生安東尼奧·莫尼斯的興趣,他開始嘗試用類似的方法治療人類的某些重大精神疾病。最初,他嘗試通過向額葉注射酒精的方式摧毀神經纖維,但是不久就發現這種做法也會損害到大腦的其他地方。[2]於是他便開發出了被稱為腦白質切斷器的手術儀器來完成額葉的切除工作。

標準手術

當實行這一手術時,醫生需要在病人的顱骨兩側各鑽一個小孔,然後將腦白質切斷器從洞中伸入病患腦部,在每側選擇三個位置實施手術。這個儀器的外形就像是一把修長而精緻的螺絲刀,不過它的頭部側面開了口而且沒有尖端。然後醫生需要拉動手柄,開口處的鋼絲在拉動作用下便會凸起,切斷神經纖維。[3]1935年,阿爾梅達·利馬在莫尼斯的指導下完成了第一例這種手術,第二年公佈結果。他們所治療的第一批20名病人全部存活了下來,這一手術很快在其他國家也流行起來。莫尼斯因此於1949年獲諾貝爾獎[4]

改進手術

同莫尼斯一樣,美國醫生沃爾特·傑克遜·弗里曼二世也參加了1935年的倫敦會議。第二年在看到莫尼斯的報告之後,也嘗試動前腦葉切除手術。起初,他使用的是同莫尼斯一樣的手術方式,很快他就發展出自己的一種更加迅速便利的手術方式。在他的手術中,需要的工具是一個類似於冰錐的錐子和一個榔頭,病人被施以電擊以代替藥物麻醉。手術時將錐子經由眼球上部從眼眶中鑿入腦內,破壞掉相應的神經。這一過程十分迅速,而且某些情況甚至不需要手術室就可以施行。[5]1936年到20世紀五十年代之間,美國大約實施了4萬到5萬例這樣的手術,弗里曼本人就做了3500例。[6]

評價

1949年諾貝爾獎醫學獎被頒給發現腦白質切除手術治療價值的葡萄牙精神病學家與神經外科醫師安東尼奧·莫尼斯(António Caetano de Abreu Freire Egas Moniz),以表彰其醫學貢獻。[7]

1950年左右所做出的調查表明,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病例在手術後沒有多少變化,另外三分之一比術前還有所惡化。隨着後來藥物治療的發展和其他更精確腦外科手術的發展,腦白質切除術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逐漸被拋棄。[3] 現在對腦白質切除術的評價一般都是負面的,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簡陋條件下,對大腦所實施的手術精準度很低,對術後效果的評價也沒有客觀、可信的標準。而且手術對象在經過手術後往往喪失精神衝動,表現出類似痴呆弱智的跡象。[8]

大眾文化

一些文學影視作品(如《飛越瘋人院》、《不赦島》和《天姬戰》)將腦白質切除術描述成使人喪失反抗意識的手術。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