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標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在天文學上,絕對星等(Absolute magnitude, M)是指把天體放在指定的距離時(10秒差距)天體所呈現出的視星等(Apparent magnitude, m)。此方法可把天體的光度在不受距離的影響下,作出客觀的比較。
在測量恆星與星系的絕對星等,標準距離設為10秒差距,約32.6164光年或300兆公里,此時該天體的視差值為0.1"。
在定義其絕對星等時,必須指定要測量哪一類型的電磁輻射。如果按其釋出的能量計算,其結果會稱為輻射熱強度。星等值越低,代表天體越亮。絕對星等和視星等,可以通過視差(距離)換算。
由於距離較遠的原因,許多恆星的絕對星等要比其視星等低(亮)很多;而有些恆星由於距離我們較近的原因,其絕對星等會變大(暗)很多。以下是一些恆星絕對星等與視星等的參照表:
星名 | 參宿四 | 參宿七 | 天津四 | 天狼星 | 太陽 |
絕對星等 | -5.3 | -6.7 | -7.2 | 1.4 | 4.83 |
視星等 | 0.45 | 0.18 | 1.25 | -1.46 | −26.8 |
如果已知天體的視星等m和距離d,那麼可以根據下式得出天體的絕對星等M:
或
其中,為10秒差,即32.616光年,是天體的視差,單位是弧秒。
如果已知天體的絕對星等M,和距離d,那麼可以根據下式得出天體的視星等m:
或
全波段星等Mbol考慮到了所有波長的電磁輻射,包括那些因為儀器的通帶、地球的大氣吸收和星際塵埃消光而未被觀測的波段。它是根據恆星的光度來定義的,在恆星觀測數據不足的情況下,它必須以假設的有效溫度來計算。
很傳統的說,全波段星等與光度的差異由下式決定:
該式逆變換得到:
此處
在2015年8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決議案B2[1],定義絕對和視全波段星等的零點,分別以SI單位制的能量(瓦特)和輻照度(W/m2)相對應。雖然天文學家使用全波段星等已經數十年,但在各種天文關係中的絕對星等-光度標定上存在着系統差異,而且沒有國際化的標準;這造成了在熱改正的標定上存在的系統性差異[2]。結合來自太陽不正確假設的絕對全波段星等,可能導致在估計恆星光度(以及其他依靠恆星光度計算的恆星性質,如半徑、年齡等等)時的系統誤差。
決議案B2定義絕對全波段星等的標定,此處Mbol = 0 相當於光度L0 = ×1028 W,以零點 3.0128光度L0設定太陽(與名義上的光度 ×1026 W)相當於絕對 3.828全波段星等Mbol,⊙ = 4.74。一個輻射源(例如恆星)位在標準距離10秒差距處,依據明確的視全波段星等尺度零點,mbol = 0對應於輻照度 f0 = 021002×10−8 W/m2。使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2015年的標定,在1天文單位距離測量,名義上的總 2.518太陽輻照度(太陽常數,)相當於 1361 W/m2太陽的視全波段星等mbol,⊙ = −26.832[2]。
對於行星、彗星、小行星等非恆星天體來說,它們的絕對星等定義是完全不同的。恆星的絕對星等定義對其不適用。此時,絕對星等被定義成天體在距離太陽和地球的距離都為一個天文單位(au),且相位角為0°時,呈現的視星等。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只是為了計算方便。
絕對星等H:
其中是太陽的視星等(-26.73),是天體表面的幾何反照率(0和1之間),是天體半徑,是一個天文單位。
月亮: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