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局部地區滅絕(英語:local extinction或extirpation),亦稱局部滅絕或部分滅絕,表示一個物種(或其他分類單元的生物)在特定地理區域內消失,但在其他地方仍然存在的狀況。與局部地區滅絕相對的概念是全球性滅絕。[1][2]
局部滅絕標誌着一個地區生態發生變化。近來,一些物種局部滅絕之後,可藉由從其他地區再引入相同物種來進行復育;例如狼的再引入。
冰川作用可能導致局部滅絕。北美更新世冰川作用事件期間就發生了這種情況。在此期間,大多數北美本土蚯蚓物種在冰川覆蓋區域死亡。後來,從歐洲帶來的土壤中的歐洲蚯蚓在當地拓殖。[3]
隨着時間的推移,物種會自然地從島嶼上消失。一個島嶼能夠支持的物種數量受其地理大小的限制。許多島嶼是在更新世末期海平面上升時由於氣候變化而形成的,而且這些島嶼很可能擁有與大陸相同的物種補充,因此,透過統計足夠多的島嶼上現存物種的數量,就能夠得知,視乎島嶼大小,特定島嶼上的某些物種(如植物或鳥類)多樣性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將會降低。同樣的計算也可以用於確定物種何時會從自然公園(另一種意義上的「島嶼」)、山頂和台地(參見天空島)、殘存森林或其他此類散佈的斑塊中絕跡。這一研究也表明,有些物種比其他物種更容易滅絕。[4][5]
一些物種依賴短暫存在或受干擾的棲息地而存在,例如需要春季池塘、人類腸道或森林火災後燒毀的林地,它們的特點是種群數量高度波動明顯、分佈格局不斷變化。許多自然生態系統會經歷相對一致的演替循環:先驅物種從區域內消失,生態系統成熟並形成頂級群落。
局部滅絕可能對研究有用:例如,保羅·埃利希等一些科學家在研究灣區格點蝶種群消失過程的案例時,選擇不干預,以研究這一進程。[6]
許多鱷魚物種發生了局部滅絕,特別是灣鱷(Crocodylus porosus),已在越南、泰國、爪哇和許多其他地區滅絕。[7]
火山爆發等重大環境事件可能會導致大量的局部滅絕,例如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導致一些物種局部滅絕,並出現了一個蕨類植物高峰時期(fern spike)。
熱浪可能導致局部滅絕。在新西蘭,2017-2018年夏季,南島部分地區周圍的海面溫度超過23 °C(73 °F),遠高於正常值。氣溫也很高,超過30 °C(86 °F)。這些高溫事件,加上浪高較低,導致Pile Bay的巨藻局部滅絕。[8]
在過去的150年裏,巴西的聖湖鎮已經失去了近70%的當地魚類物種,包括湖沼狼牙脂鯉(Acesstrorhynchus lacustris)、斑條麗脂鯉(Astyanax fasciatus)和條紋溪脂鯉(Characidium zebra)。這可能是由於非本地種(例如倫氏非鯽)引入潟湖、水位變化和有機物污染所致。[9]
局部滅絕是可以逆轉的,一些情形下可以人工干預。例如,狼就曾被再引入到其曾經棲息但已發生了局部滅絕的地區。 1980年代後期美國的紅狼(Canis lupus rufus)和1990年代中期黃石國家公園的灰狼都是這一行動的案例。蘇格蘭、日本和墨西哥都討論過將狼再引入。[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