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美國社會主義雜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雅各賓》(英語:Jacobin)是一份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美國社會主義雜誌,該份雜誌刊載政治、經濟學及文化相關的文章。截止2021年,《雅各賓》的發行量達每期7萬5千份,每月約有3百萬讀者閱讀這份刊物的電子版[1]。
《雅各賓》於2010年9月開始發行電子版[2],此後不久開始發行紙質版[3]。創刊人巴斯卡爾·桑卡拉將《雅各賓》描述為一份激進出版物,「主要面向不太受冷戰範式束縛的年輕一代,而冷戰範式今日仍然束縛着像《異見》和《新政治》這樣的老左派刊物。我們今天需要面對20世紀老左派實踐中產生的問題,而不僅僅是把他們放在桌子上討論一番」[4]。
2014年,桑卡拉稱這份雜誌的目的是創造一個能將堅定的社會主義政治與《國家》和《新共和》這類雜誌所具有的親和力相結合的雜誌[5],他也將《雅各賓》與國際社會主義組織的《社會主義工人報》和《國際社會主義評論》以及一些更小的左派團體面向黨員和革命社會主義者的出版物進行了對比,在尋求比這些刊物更廣泛的受眾的同時,他希望仍將雜誌固定在馬克思主義的角度。在2018年的一場採訪中,桑卡拉稱他打算讓《雅各賓》在當代左翼中發揮類似於《國家評論》在戰後右翼中發揮的作用,即「將人們凝聚在一套思想周圍,並以其與主流的自由主義交互」[6]。
隨着伯尼·桑德斯於2016年宣佈參與競選美國總統帶來的對左派思想的關注,《雅各賓》的知名度不斷提升,訂閱量從2015年夏天的1萬份增至2017年第一期的3.2萬份,其中有1.6萬份新訂閱是在當勞·特朗普當選後的兩個月內增加的[6]。
2016年下半年《雅各賓》雜誌的編輯團隊宣佈成立工會,成立之初總計包括7名成員。一位副編輯、工會的聯合主席解釋說,《雅各賓》雜誌直到最近才有足夠的全職成員來支持工會的成立[7][8]。
2017年春,《雅各賓》宣佈開辦一份具備同行評審的期刊,該份期刊被命名為《催化劑:理論與戰略期刊》(Catalyst: A Journal of Theory and Strategy)。2020年,期刊宣佈訂閱者達到5千名。今日,該份期刊的編輯組為包括紐約大學的維維克·齊貝爾在內的一個小編輯團隊[9]。
2018年11月,《雅各賓》開始發行意大利語版。桑卡拉將意大利語版的經營模式描述為「典型特許經營模式」,由英語版提供出版和編輯建議,並抽取一小部分收入,但在其他方面給予意大利語版自主權[6]。2019年開始發行巴西葡萄牙語版[10],2020年開始與曾翻譯《雅各賓》的獨立媒體《埃達》合作發行德語版[11][12],第一期上登載了對凱文·庫納特和格蕾絲·布萊克利的特約採訪[11],同年開始發行西班牙語版(《雅各賓拉丁美洲》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3]。
2020年4月,《雅各賓》宣佈開辦YouTube頻道,該頻道的特色為每周由米高·布魯克斯和安娜·卡斯帕里安負責的周末特別節目。布魯克斯於同年7月去世[14][15][16][17]。
2020年5月,在伯尼·桑德斯宣佈退選後,桑德斯的前顧問、演講撰稿人戴維·西羅塔以特約編輯身份加入《雅各賓》[18]。同年,《雅各賓》成為進步國際的附屬會員[19]。
《雅各賓》雜誌的名字取自塞利爾·萊昂內爾·羅伯特·詹姆斯所著的《黑色雅各賓派:杜桑·盧維杜爾與聖多明各革命》一書,詹姆斯在書中認為,相比法國大革命中的雅各賓派,海地革命中的革命者更接近法國大革命的革命理念[20]。保守派宗教期刊《首要事務》曾批評《雅各賓》試圖代表杜桑·盧維杜爾,並指出盧維杜爾是一名虔誠的天主教徒,反對在革命後清算之前的奴隸主且曾為種植園制度辯護[21]。
《雅各賓》的創意總監雷米克·福布斯稱,該雜誌使用的「黑色雅各賓」標誌的靈感來自於電影《奎馬達政變》中的一個場景,具體指代的是尼加拉瓜民族英雄何塞·多洛雷斯·埃斯特拉達[22]。
《雅各賓》雜誌的知名撰稿人包括克里斯汀·戈德塞、斯拉沃熱·齊澤克、揚尼斯·瓦魯法基斯、希拉里·溫賴特、卡里姆·阿卜杜勒-賈巴爾、傑瑞米·柯賓、巴勃羅·伊格萊西亞斯·圖里翁和喬恩·特里克特。桑卡拉曾稱他覺得「我們這裏的所有作者都多少具備一點社會主義傳統」,同時提到雜誌也會刊登理念一致的自由派和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文章,他對此解釋道:「我們可能會發表自由主義者倡導單一支付者醫療衛生系統的文章,因為這相當於他們呼籲對一個部門進行去商品化,而我們相信應該對政府中的一切部門去商品化,這點上這篇文章與我們的理念一致」。桑卡拉還表示他所了解的撰稿人大多35歲以下,其中「有很多研究生、年輕的兼職教授或終身教授。也有相當多的組織者和工會研究人員[……]還有在非政府組織工作的人,以及關注住房權利的人,等等」[5]。
《雅各賓》最常被描述為一份民主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或馬克思主義刊物[23][24]。2013年11月,馬克斯·斯特拉瑟在《新政治家》上發表的一篇文章稱,《雅各賓》「繼承了拉爾夫·米利班德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衣缽和類似民主社會主義的脈絡」[25]。尼曼新聞基金會的一份發表於2014年9月的文章稱《雅各賓》是一份「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的期刊[26]。
2013年1月,《紐約時報》刊登了一份簡述了桑卡拉身份的文章,同時點評了《雅各賓》出人意料的成功及其與主流自由主義的交互[27]。米歇爾·戈德堡在2013年10月發表於《平板》的一篇文章中稱,《雅各賓》是年輕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重燃興致的結果[28]。曾為《雅各賓》撰文的傑克·布盧姆加特在2016年2月的一份文章中稱,《雅各賓》「將基於數據的分析、馬克思主義視角的評論以及不敬但易懂的風格相結合,並以此吸引讀者」[29]。
2014年發表在《新左翼評論》的一份採訪中,桑卡拉列出了一些對《雅各賓》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與事,包括被他描述為「被低估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普及者」的米高·哈靈頓、受到托洛茨基主義影響的拉爾夫·米利班德和利奧·帕尼奇、歐洲共產主義的一些理論著作、以及被他稱為「第二國際激進派」的弗拉基米爾·列寧和卡爾·考茨基[5]。
2014年6月8日,《雅各賓》刊登文章揭發人權觀察成員與美國政府官員的關係,質疑此種關係是人權觀察對拉丁美洲左派和右派政府採取差別對待的原因[30]。
2016年4月,諾姆·喬姆斯基稱《雅各賓》是「黑暗中的一束亮光」[31]。
吉姆·克里根在2018年3月發表在《工人周報》的一篇文章中特別強調了《雅各賓》的編輯和作者團隊與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之間的關係,同時將該雜誌描述為「最接近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左翼的旗艦出版物」,但也不忘強調供稿者立場多樣,從「社會民主主義的自由派到公開的革命者」無所不包。這篇文章還提及該雜誌編輯立場之間存在一定共性,並將這種共性總結為「強烈反對反共主義」,同時提及該報對美國民主黨自行轉變為社會民主主義傾向政黨所抱持的懷疑態度,而主張成立以群眾為基礎的獨立勞工黨。克里根還提到了該雜誌對社會黨國際的批評:克里根稱,該雜誌認為這些政黨對於新自由主義緊縮政策負有責任,且該雜誌認為北歐模式的社會民主主義道路走不通,資本主義社會的唯一替代品是由激進的勞工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鬥爭所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3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