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托比·史都華-穆科帕代亞(英語:Sarah Toby Stewart-Mukhopadhyay,1973年—)是美國行星科學家,以研究行星形成、行星地質學和材料科學而知名[1][2]。她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教授[1]。2003年至2014年,她曾任哈佛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教授[3]。
2010年,史都華-穆科帕代亞被《科技新時代》評為「傑出10人」之一。2013年,她被《天文學》評為「天文學新星」之一。2015年,她被《發現》評為「百大科學故事」之一[4][5]。她也獲得美國天文學會頒發的青年科學家傑出成就獎[6]。2018年,她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學金[7]。
教育
史都華-穆科帕代亞於1995年獲得哈佛大學天文物理學和物理學士學位[3]。2002年,她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6]。
職業生涯
史都華-穆科帕代亞是衝擊壓縮實驗室的主任[8]。在加州理工學院,她是第一個研究太陽系中類似條件下冰的衝擊傳播的人[2]。她的研究團隊對行星的形成很感興趣,特別是巨型撞擊和撞擊隕石坑。
她於2009年獲得哈羅德·C·尤里獎[9]。她在衝擊誘導冰融化方面的研究幫助證明,液態水是目前火星表面最具侵蝕性的流體[10]。
衝擊壓縮實驗室的工具之一是一門40毫米口徑的加農砲[11]。衝擊實驗室自2016年起落腳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她的研究團隊也在桑迪亞國家實驗室的Z機上進行實驗,研究衝擊引起的汽化[12][13][14]。
史都華-穆科帕代亞提出了一個版本的大碰撞說,即扁圓形的地球在與忒伊亞行星的撞擊中,從一天2.3小時的慢速運轉變成了球形[15]。
2018年,西蒙·J·洛克(Simon J. Lock)、史都華-穆科帕代亞等人假設了一種新的天體——聯合體,並提出地球和月球形成的新模型[16][17]。
榮譽
個人生活
史都華-穆科帕代亞出生在臺灣,她的父親曾駐紮在臺灣空軍部隊。史都華-穆科帕代亞的丈夫蘇喬伊·穆科帕代亞(Sujoy Mukhopadhyay)也是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和行星科學家[21]。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