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毛乳菇(學名:Lactarius torminosus)又稱疝疼乳菇,是乳菇屬的一種真菌,最早於1774年由德國真菌學家雅各布·舍費爾發表描述,當時被歸入傘菌屬中[2];1821年又由塞繆爾·弗里德里克·格雷改置於乳菇屬[1][3],其種小名torminosus意為「折磨人的、造成腹痛的」,指生食本種後會產生腸胃不適的症狀[4]。2011年紅菇科類群因分子證據而發生許多分類改動,本種由此被作為乳菇屬的模式種[5][6]。絨毛乳菇分佈於歐洲、北非、亞洲與北美洲等北半球的溫帶至副極地地區[7][8]。
絨毛乳菇 | |
---|---|
科學分類 | |
界: | 真菌界 Fungi |
門: |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
綱: |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
目: | 紅菇目 Russulales |
科: | 紅菇科 Russulaceae |
屬: | 乳菇屬 Lactarius |
種: | 絨毛乳菇 L. torminosus
|
二名法 | |
Lactarius torminosus (Schaeff.) Gray (1821)
| |
異名[1] | |
列表
|
絨毛乳菇的蕈傘直徑為2—12公分[9],呈淡粉紅色至橘色[9],菌髓為白色;蕈柄長1.5—8公分,粗0.6—2公分,呈淡粉紅色或稍帶橘黃色[9],有時近地處可見白色的菌絲體[10];孢子印為乳白色至淡黃色,擔孢子為球形至橢球形,顏色透明,長8—10.2微米,寬5.8—6.6微米,表面具突起的飾物[9]。本種之下有一變種L. torminosus var. nordmanensis,分佈於北美洲[11][12]。
絨毛乳菇的口感嗆辣[13],有些學者形容其有毒[4][14],或指其可導致程度不一的腸胃炎[15]。食用本種後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頭暈、嘔吐與嚴重腹瀉等[16]。但本種仍在東歐、北歐等地被食用[17][7]。本種的辣味可能是來自絨白乳菇醛,為此菌防止動物捕食的機制[18]。
絨毛乳菇可與樺木與鐵杉等樹木形成菌根[9],其子實體會被歐亞紅松鼠取食[19],且為部分果蠅與蕈蚋的繁殖場所[20]。本種也可能被寄生真菌Hypomyces lithuanicus感染[21]。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