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嘯警報(日語:津波警報)是日本氣象廳預測到將因地震誘發大型海嘯時所發佈的一種海嘯警報、注意警報。基本上,產生於日本沿岸至600公里以內的近地海嘯都會發表警報、注意警報、預報。日本氣象廳正努力做到發生地震後3分鐘內(地震發生在日本近海時)即發佈預測海嘯到達沿岸地區的時間及高度。
日本氣象廳所發佈的 海嘯訊息 | |
海嘯預報 | 海嘯訊息 |
海嘯注意警報 | |
海嘯警報 | |
大海嘯警報 | |
關於其他國家請參考海嘯警報體制。 |
海嘯警報系統自1952年4月1日開始啟用。啟用當初需要數十分鐘才能發佈,而且內容是非常艱澀的電報形式(格式為預報對象區域加上ツナミナシ(無海嘯)、ツナミオソレ(可能有海嘯)、ヨワイツナミ(微弱海嘯)、オオツナミ(大海嘯)、ツナミカイジョ(海嘯警報解除)。1978年宮城地震中,曾發佈「5區(東北太平洋沿岸)オオツナミ」,由於日語中5區寫作「ゴク」,警報「ゴクオオツナミ」被誤以為是「極大海嘯」的意思。1983年的日本海中部地震中,儘管地震後14分鐘便發佈了大海嘯警報,但在一部分地區地震7分鐘後海嘯就已經到達了。
1985年開始,一旦發佈海嘯警報,電視台會插播警報(主要是NHK的緊急警報廣播)。但在1993年發生的北海道南西沖地震中,海嘯還是在發佈警報時(或者更早)就到達了奧尻島。此外,由於電視台按規定要照原文播出氣象廳的預報內容,對於海嘯的高度較容易造成誤會,結果使得很多居民喪生[1]。因此,更加需要縮減預報所需時間及改善預報文字。
吸取經驗和教訓後,日本氣象廳於1999年4月1日起,啟用了自主開發的新海嘯預報系統。新系統採用電腦預類比各種地震,並將海嘯將於何時以何種高度抵達哪個地區的計算結果資料庫化儲存起來。這樣,當地震發生時,就可以馬上根據地震的規模、震源位置匹配資料庫中的紀錄,並於修正後發佈(預測將發生海嘯時)。這樣一來,發佈所需時間就能縮短到3分鐘左右。同時,重新劃分海嘯預報區為66個區域。並且對送到電視台的預報文字也進行了修改[2]此外,將海嘯的高度分為8個級別發佈。並於2007年11月28日起,更加謹慎地將海底地形構成的影響納入考慮,對海嘯資料庫進行了更新。
不過,由於日本氣象廳進行模擬時是設定為45度的逆斷層,如果是由橫向斷層引發的地震,海嘯會遠小於預測的高度(2002年發生的石垣島近海地震中,預測將發生2公尺高的海嘯,但實際上潮位只有微小的變化)。此外,矩震級較小時,也可能發生並沒有如預報般強烈的海嘯來襲的情況。因此2007年7月2日起開始推行在發生地震後10分至20分鐘內對地震結構進行分析並監測第1、2波海嘯後,進行提早解除警報的動作。此外,橫向斷層的分析也自2008年3月27日起,由南海、東南海、東海海域擴大到千島海溝、日本海溝的周邊海域。
由於分析地震震級、震源位置需要花費1到2分鐘的時間,原本認為進一步縮減所需時間是非常困難的。但自2006年10月2日起啟用的緊急地震速報技術使得在一部分海域實現了2分鐘內發佈海嘯警報。至今為止共在2007年能登半島地震(約1分40秒後發佈)、新潟縣中越近海地震(一分鐘內)、2008年福島縣沖地震、2010年沖繩本島近海地震及父島近海地震(約2分內),5次地震中,進行了緊急速報。(5次地震中,實現了於NHK插播特別節目前報道海嘯注意警報及海嘯警報;在第4、5例則是在發佈海嘯警報、注意警報的同時播出緊急警報)。
2010年2月智利大地震成為17年來首次發表的大海嘯警報。然而由於各電視台使用不同配色並長時間顯示海嘯訊息畫面,色盲者紛紛投訴無法分辨大海嘯還是海嘯警報地區,成為了統一基準的契機。在經過約一年時間研究後,各電視台在2011年5月至7月起開始統一程序,2011年8月19日的地震成為首次統一後的海嘯注意警報。[3]統一後的基準為:大海嘯警報紫色 、海嘯警報紅色 、海嘯注意警報黃色 、背景地圖為灰色 ,海洋則使用深藍色 。
警報種類 | 發佈標準 | 預測海嘯高度 | |
---|---|---|---|
發佈數值 | 巨大地震(M8以上) | ||
大海嘯警報 | 10米<預測高度 | 10 m 以上 | 巨大 |
5米<預測高度 ≦ 10米 | 10 m | ||
3米<預測高度 ≦ 5米 | 5 m | ||
海嘯警報 | 1米<預測高度 ≦ 3米 | 3 m | 高 |
海嘯注意警報 | 0.2米<預測高度 ≦ 1米 | 1 m | (不標出) |
以上海嘯警報體制在2013年3月7日起正式實施。以前,海嘯警報、大海嘯警報(海嘯警報(大海嘯))都作為海嘯警報發佈,但「海嘯的海嘯警報」「大海嘯的海嘯警報」這樣的稱呼非常拗口(對需要得知預測的觀眾來說,也很難懂),因此媒體對「海嘯」便稱為「海嘯警報」,「大海嘯」則是以「大海嘯警報」報道。新的海嘯警報體制啟用之後,日本氣象廳正式將「大海嘯警報」從「海嘯警報」中分離出來,單獨作為一個警報等級。
而在預報高度的發佈上,在2011年東北太平洋沖地震後也進行了改善:
另外,過去曾經發佈的大海嘯警報為1953年房総沖地震、1983年日本海中部地震、1993年北海道南西沖地震、2010年智利地震、2011年東北太平洋沖地震、2024年能登半島地震這6例(第2、3例中警報沒能在海嘯來襲前發佈)。
儘管已經進行了如前文所述的改良,但對於離海岸很近的地震,也可能出現尚未感受到地震海嘯就已經到達岸邊的情況。因此,仍然需要擔憂警報、注意警報發佈時,海嘯已經抵達的情況(實際上,1999年以後也確實有一些第1波預測時刻為「可能已經抵達」的預報)。所以,住在海岸地區的居民為安全起見,應當在感受到地震時不要等待警報發佈,馬上就前往安全的高台避難。
電視台(聯播網) | 大警報警報 | 海嘯警報 | 海嘯注意警報 | 其它 | |
---|---|---|---|---|---|
NHK及 各商業電視台 |
紫色 (2倍粗度) R:G:B=(200,0,255) |
紅色 R:G:B=(255,40,0) |
黃色 R:G:B=(250,245,0) |
陸地用 灰色 、海用 深藍色 | |
(統一基準 前的配色) |
NHK | ■□ 紅白色 | ■ 紅色 | ■ 黃色 | |
NNN | ■ 紅色 | ■ 桃紅色 | ■ 黃色 | ||
ANN | ■ 紅色 | ■ 橙色 | ■ 黃色 | ||
JNN | ■ 紅色 | ■ 桃紅色 | ■ 黃色 | ||
TXN | ■ 橙色 | ■ 紅色 | ■ 黃色 | 解除地區部分以■水藍色標示 | |
FNN | ■ 紅色 | ■ 橙色 | ■ 黃色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