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法國—以色列關係,簡稱法以關係或以法關係,為法蘭西共和國與以色列國間的雙邊關係。1948年以色列宣佈獨立及1950年代初,兩國保持着密切的政治和軍事關係。法國一直是以色列的主要武器供應國,直到1962年法國從阿爾及利亞撤出。1967年「六日戰爭」爆發前三天,戴高樂政府對中東地區實施武器禁運,主要影響以色列。[1]
20世紀80年代初,在弗朗索瓦·密特朗的領導下,法以關係大大改善。密特朗是第一位在任期間訪問以色列的法國總統。[2]1995年雅克·希拉克當選總統後,由於他在阿克薩群眾起義的第一階段對亞西爾·阿拉法特的支持,兩國關係下降。[3]2007年5月尼古拉·薩科齊當選法國總統後表示,他將拒絕會見任何不承認以色列存在權利的他國領導人。[4]
法國在特拉維夫有大使館,在耶路撒冷有總領事館(該館尚負責管理耶路撒冷境內的四塊國有地產)。以色列在巴黎有大使館,在馬賽有總領事館。
拿破崙,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第一任和第二任皇帝,通過他的法令宣佈解放猶太人,允許猶太人自由地崇拜他們的宗教,禁止對猶太人的任何形式的迫害,他獲得了解放者的稱號。[5][6]即使在以色列建國後,他仍然受到猶太人的高度尊敬。[7]
1894年至1906年的德雷福斯事件是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與法國之間的第一次,也是相當痛苦的聯繫。在一個現代歐洲國家,一位猶太裔德國血統的法軍軍官被驅逐,促使西奧多·赫茨爾於1897年組織了第一次猶太復國主義大會,並承諾為猶太人建立一個家園。1900年在倫敦舉行的第四屆猶太復國主義者大會上,赫茨爾在演講中說:「……沒有必要為在倫敦召開大會作辯解。英國是地球上僅存的幾個不存在反猶太仇恨的國家之一。」當英國政府開始認識到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時,法國人仍然缺席。在德國佔領法國期間,由於共同的德國敵人,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和法國之間的紐帶加強了。[8]
在盟軍解放法國之後,大衛·本·古里安相信戴高樂會協助他建立一個猶太國家。1949年1月12日,法國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並支持以色列加入聯合國的決定。1953年,法國開始向以色列出售法國武器,並成為以色列最親密的盟友和支持者之一。當時,法國與以色列在對抗激進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方面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因為法國必須應對阿爾及利亞領土上的民族主義情緒。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法國向以色列提供了幻影戰鬥機,這是以色列迄今為止最先進的飛機,也是他們的第一架前沿戰鬥機。
1957年10月,法國和以色列就在以色列建造核電站簽署了一項協議,該核電站於1963年完工。未來的以色列總統西蒙·佩雷斯是促成該協議的政治家。在米高·卡爾平2001年的紀錄片《地下室里的炸彈》中,當時法國國防部長的政治幕僚長阿貝爾·托馬斯說,法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弗朗西斯·佩林建議當時的總理蓋·莫萊應該向以色列提供一枚核彈。根據這部紀錄片,法國向以色列提供了一個核反應堆和在以色列建立核反應堆的工作人員,以及濃縮鈾和生產鈈的手段,以換取以色列在蘇伊士戰爭中的支持。[9][10]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標誌着以法關係的分水嶺。[11][12]以色列、法國和英國曾密謀控制蘇伊士運河。[11][13]以色列發動了對埃及的突然入侵,隨後是英國和法國。此舉的目的是重新奪回西方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14]罷黜埃及總統納賽爾,對以色列船隻重新開放蒂朗海峽,並阻止埃及支持的巴勒斯坦人對以色列的襲擊。[15]戰爭開始後,美國、蘇聯和聯合國迫使英國和法國撤軍。以色列頑固地又堅持了幾個月,直到聯合國基金成立,以確保以色列在蒂朗海峽的航行自由。
上世紀60年代,隨着1962年法國從北非被驅逐的完成,對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共同戰略利益消散了,導致法國對阿拉伯國家採取了更溫和的態度,相應地對以色列採取了更強硬的態度。然而,在法國的幫助下,核反應堆的工作仍在繼續。在六日戰爭開始之前,法國對以色列實施了武器禁運。禁運之後,以色列不得不迅速採取行動,因為如果沒有法國提供的備件,以色列空軍至少幾個月都無法維修飛機。據《紐約時報》報道,「然而,1967年的六日戰爭迫使法國選擇支持哪一方,這一兩面派遊戲就此結束。」令以色列盟友震驚的是,法國選擇了阿拉伯國家:儘管埃及採取了侵略行動,但法國對該地區實施了臨時武器禁運,這主要傷害了以色列,並警告以色列高級官員避免敵對行動。」[16]
雙方的改變也損害了法美關係,因為法國被視為一個日益過時和咄咄逼人的新殖民主義強國。美國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開始扮演現在以色列盟友的角色,而法國在阿爾及利亞獨立後決定站在阿拉伯世界一邊以改善關係。[16]
1960年,本-古里安抵達法國,進行以色列的首次正式訪問。直到六日戰爭,法國一直是以色列武器的主要供應國。就在1967年6月的六日戰爭之前,戴高樂政府對該地區實施了武器禁運,主要影響到以色列。[1]1969年,戴高樂退休,以色列希望新總統蓬皮杜能帶來更好的關係,但蓬皮杜仍維持器禁運。
1981年密特朗被選為法蘭西共和國第21任總統。密特朗是自1957年以來第一個左翼國家元首,被認為是猶太人的朋友和聖經的愛好者。1982年,他訪問了以色列,並在以色列議會發表了講話。以色列和法國都在黎巴嫩內戰期間向黎巴嫩部署了武裝部隊。
2006年,法國對以色列的出口上升到6.83億歐元(10.6億美元)。法國是以色列第11大商品供應國,也是以色列第9大市場。法國的主要出口項目是汽車、塑料、有機化學品、航空和航天工程產品、香水和化妝品。[17] 第二大比例的前往以色列的遊客來自法國。[18]
2008年2月13日,薩科齊在法國猶太人聯合會的年度晚宴上發表講話。這一講話被視為法國愛麗舍宮和法國猶太人之間新出現的友好關係的標誌。近年來,隨着反猶太襲擊的激增,法國猶太人在法國社會中的地位已經受到動搖。薩科齊說:「以色列可以指望它與歐盟的關係會出現新的動態。」「法國永遠不會在以色列的安全問題上妥協。」
以色列歡迎薩科齊對伊朗支持的哈馬斯和真主黨採取強硬立場。在2006年黎巴嫩戰爭期間,法國在歐洲爭取迅速停火的努力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9]
2009年6月30日,法國總統薩科齊敦促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解除以色列外交部長阿維格多·利伯曼的職務,稱「你必須除掉這個人」。你得把他從這個職位上撤下來。」[20]
2016年1月,法國外交部長洛朗·法比尤斯宣佈,法國將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目的是促成新的巴以和談。不過,他說,如果這些談判不成功,法國將承認巴勒斯坦國。[21][22]以色列官員拒絕接受這一被認為是最後通牒的決定,而以色列反對派領導人說,法國威脅承認巴勒斯坦是由於以色列現任政府失敗的外交手段引發的。[23]法國尚未承認巴勒斯坦。
隨着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批評伊斯蘭恐怖主義,土耳其和法國之間的裂痕加劇,土耳其領導人埃爾多安將歐洲對待穆斯林的方式與二戰期間納粹對待猶太人的方式相提並論。以色列譴責了這一聲明,指出土耳其政府在法國教師薩繆爾·帕蒂被謀殺後沒有表達團結,並指責土耳其政府大肆渲染局勢,表明二戰期間納粹政策與法國打擊伊斯蘭極端主義的不同之處。[24]以色列和法國,以及俄羅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希臘、塞浦路斯和埃及,最近也在從敘利亞的庫爾德問題到利比亞和敘利亞的衝突等多個方面共同對抗土耳其。[25][26][27]
法國與以色列的文化、技術和科學合作是以可追溯至1959年的雙邊協定為基礎的。
2007年6月,一所新的法國學院在特拉維夫成立。為紀念以色列獨立60周年,以色列成為2008年3月在巴黎舉行的年度書展的官方嘉賓。
自2004年以來,醫學遺傳學、數學、醫學和生物成像以及生物信息學等領域的網絡研究項目已經啟動,每一個領域都有近100名研究人員參與。在基因組學、癌症研究、神經科學、天體物理學和機械人技術等領域將引入新的項目。
作為法國烹飪節的一部分,12名受人尊敬的法國廚師於2013年2月訪問了以色列,與以色列廚師合作,並舉辦大師班。[2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