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振飛車(日語:振り飛車、ふりびしゃ)是日本將棋戰法的兩大分支之一。在序盤時,將飛車振至左翼(第5筋以左)作戰,相反則為居飛車,將飛車配置於右翼。振飛車與居飛車對戰的形態稱為對抗型,振飛車與振飛車對戰的形態則稱為相振飛車,兩種型態使用的戰略截然不同,本條目所敘以對抗型為主。注意:袖飛車(飛車移到先手3筋、後手7筋)與右四間飛車(飛車移到先手4筋、後手6筋)不屬於振飛車,而是廣義的居飛車。
按照飛車移動到的位置,可以將振飛車分為四大類。此外,還有歸類於奇襲戰法的端飛車(左一間飛車)。
傳統對抗型戰法普遍認為:飛交換與銀交換對振飛車方有利,角交換對振飛車方不利,因為振飛車陣中有比較多可以打入角行的空隙,居飛車方還可能利用飛車先突破振飛車方的左翼。為了防止移動飛車的當下被居飛車方角交換,振飛車方通常會關閉角道,直到判斷有必要交換角行時才重啟角道。但後來也出現了不關閉角道的角交換振飛車,用來對付不喜角交換的居飛車穴熊(穴熊圍密度很高,但相對也會在棋盤上產生巨大的空隙),並逐漸在正規戰法中取得一席之地。
振飛車的起源不明,但在目前最古老的棋譜上,初代大橋宗桂就以二枚銀向飛車對抗本因坊算砂。到了江戶時代中期以後,平手局使用振飛車普遍被認為不利,只被用在讓子局(例如香落局)防守較為薄弱的左翼。
進入昭和時代以後,大野源一讓振飛車重返職業賽局,大野獨自研究,發現振飛車能在平手局通用。此後,大野的同門師弟升田幸三、大山康晴兩巨頭讓振飛車起死回生,振飛車再次作為職業戰法被世人所認識。特別是升田式石田流,讓角交換不再是振飛車黨的畏途。振飛車之所以受人矚目,是因為左翼飛角火力集中,右翼用短手數即可構築堅實的美濃圍,角道可以瞄準居飛車方的左翼,自玉則能遠離居飛車方的飛車,以上都是相居飛車戰局不存在的特點。由於對「捌き」的重視,以及比居飛車更簡潔的定跡,棋界的「振飛車黨」逐漸成為潮流。
由於矢倉側面較弱,不適用於對抗型棋局。居飛車黨棋士田中寅彥與南芳一研究振飛車後,開發出能比美濃更硬的圍玉,也就是左美濃與居飛車穴熊。此後,振飛車黨無法靠圍玉堅硬就盡情捌き,勝率開始下降,振飛車黨的棋士一時沉潛不起,此後振飛車開始以攻略居飛車穴熊為目標開發新戰法。
1998年,藤井猛以四間飛車為基礎,開發出針對左美濃與居飛車穴熊的藤井系統,藉此奪得龍王寶座,這個系統在居飛車穴熊組完前便搶先發動攻擊,顛覆過去振飛車先圍玉再反攻的邏輯,因此被稱為「振飛車革命」。
繼藤井系統之後,號稱「攻擊型中飛車」的問候中飛車出現,使中飛車大為流行,此戰法不關閉角道,如果居飛車方想組穴熊,就交換角行,然後把角行打入在穴熊組完後出現的空隙上,輕易升格為龍馬,然後搭配中飛車進擊。這個戰法往往讓居飛車方在戰局中處於被動局面。此後,對付居飛車穴熊的新石田流(改良自升田式石田流)、角交換四間飛車、直接向飛車等不關角道的積極振飛車備受注目,在職業棋士間成為流行。振飛車黨既有橫山泰明、戶邊誠等年輕棋士加入,又讓佐藤康光、深浦康市等居飛車黨棋士開始振飛車,振飛車勢力擴大,甚至連將棋界第一人羽生善治都開始在後手時下振飛車了。隨着振飛車的發展,除了對抗型,相振飛車的戰略與高手也相繼出現。
由於振飛車必須付出一手移動飛車,振飛車黨棋士又逐漸轉向居飛車黨,例如広瀨章人、永瀨拓矢等人,純粹的振飛車黨逐漸減少,頭銜也多由居飛車黨佔領。
在對抗型當中,振飛車方首重「捌き」,反用對手攻擊以活用自己的棋子,使棋子被充分利用。譬如說:當盤上棋子變成持駒可以增加效率時,逼迫對方進行交換。這就是一種「捌き」。棋子的使用效率多高,是判斷振飛車形勢的重要指標。此外,利用己方玉將堅固程度取勝也是振飛車的要素。
對抗型中,振飛車圍玉通常選擇堅固的美濃圍或更硬的穴熊圍。然而,近年來對抗型居飛車方常用左美濃、居飛車穴熊和千禧圍等圍玉,這些圍玉可能比美濃還要堅固,因此單純靠圍玉取勝的情況並不多。例如藤井系統對抗居飛車穴熊時可能乾脆居玉,直接發動急戰。
振飛車黨(振り飛車党)是以使用振飛車為主的棋士。其中藤井猛、久保利明、鈴木大介三位特別合稱振飛車御三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