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線天文衛星是觀測天體的X射線輻射為主要目的的人造衛星,是X射線天文學的主要研究設備。

Thumb
烏呼魯衛星

第一顆X射線天文衛星是1970年12月12日美國在肯雅發射的烏呼魯衛星,該衛星原名「探險者42號」,又名「小型天文衛星1號」(SAS-1),因發射當天正值肯雅獨立7周年紀念日而得名Uhuru茲瓦西里語意為「自由」)。衛星上裝有兩個相互反向的X射線探測器,利用衛星的旋轉進行了系統的X射線巡天,確定了約350個X射線源,發現了許多銀河系中的X射線雙星、來自遙遠星系團的X射線,以及第一個黑洞候選天體——天鵝座X-1。烏呼魯衛星的觀測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被認為是X射線天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除了烏呼魯衛星以外,1970年代至1980年代,各國還相繼發射了一系列X射線天文衛星,包括英國的羚羊5荷蘭天文衛星、美國的小型天文衛星3號高能天文台1號(1977年)和高能天文台2號(又名「愛因斯坦衛星」)、歐洲的X射線天文衛星(EXOSAT)、日本的銀河衛星等,其中1978年發射的愛因斯坦衛星首次採用了大型掠射式X射線望遠鏡,能夠對X射線源進行成像,是1970年代取得成果最多的X射線衛星。

Thumb
1999年發射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

20世紀90年代,意大利和荷蘭共同研製的BeppoSAX衛星發現了伽瑪射線暴的X射線餘輝。德國、美國、英國聯合研製的倫琴衛星ROSAT)首次在軟X射線波段進行了巡天觀測,在9年時間裏新發現了7萬多個X射線源,使X射線源的總數達到了12萬個。1993年日本發射的ASCA衛星則首先將CCD設備用於X射線成像。美國的羅西X射線時變探測器RXTE)雖然不能成像,但是能夠探測X射線源的快速光變。1999年,兩個重要的X射線天文衛星先後發射升空——美國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和歐洲的XMM-牛頓衛星。前者具有極高的空間解像度(小於1角秒)和較寬的能段(0.1-1keV),後者則具有非常高的譜解像度。它們是21世紀初X射線天文學主要的觀測設備,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1990年代升空的X射線望遠鏡還有俄羅斯發射的探測高能X射線的伽馬1衛星、日本發射的用於觀測太陽耀斑陽光衛星等。

截止到2006年,正在工作的X射線天文衛星有歐洲的XMM-牛頓衛星、美國的羅西X射線時變探測器、錢德拉X射線天文台、日本的朱雀衛星Astro-E2[1]、中國的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2]。此外,歐洲的國際伽瑪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INTEGRAL)和美國的雨燕衛星也安裝有X射線觀測設備。計劃中的下一代X射線天文衛星有美國的Constellation-X[3]、歐洲的XEUSX-Ray Evolving Universe Spectroscopy[4]等。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