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nderbolt又稱「雷電技術[4]」,蘋果中國譯為「雷靂」[5],是由英特爾發表的連接器標準,目的在於當作電腦與其他裝置之間的通用匯流排,第一代與第二代介面是與Mini DisplayPort整合,較新的第三代開始改為與USB Type-C結合,並能提供電源。Thunderbolt 1 和 2 使用與 Mini DisplayPort (MDP) 相同的連接器,而 Thunderbolt 3、4 和 5 使用USB Type-C連接器,並支援 USB 裝置。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23年6月2日) |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7月13日) |
類別 | Dual-protocol I/O[1] | ||
---|---|---|---|
產品歷史 | |||
設計者 | 英特爾和蘋果公司 | ||
製造商 | 無特定廠商 | ||
製造時間 | 2011年2月 | ||
取代 | FireWire(IEEE 1394) | ||
一般規格 | |||
長度 | 最長達5公尺(銅線)[2] | ||
寬度 | 8.3 毫米 | ||
高度 | 2.5 毫米 | ||
熱插拔 | 支援 | ||
Daisy chain | 支援,最多達7部裝置[2] | ||
外置 | 支援 | ||
連接器 | Mini DisplayPort(第一代和第二代), USB Type-C(第三代和第四代) | ||
電力 | |||
訊號 | 100 W (Thunderbolt 3 充電) | ||
數據 | |||
數據訊號 | 支援 | ||
位元速率 |
第一代:雙連結,其中每通道10 Gbit/s(總計20 Gbit/s) 第二代:總計20 Gbit/s 第三代和第四代:40 Gbit/s雙向傳輸(PCIe及DisplayPort) | ||
協定 |
Thunderbolt
| ||
引腳輸出 | |||
引腳1 | GND | 接地 | |
引腳2 | HPD | 熱插拔偵測 | |
引腳3 | HS0TX(P) | 高速通道0的正訊號傳輸 | |
引腳4 | HS0RX(P) | 高速通道0的正訊號接收 | |
引腳5 | HS0TX(N) | 高速通道0的負訊號傳輸 | |
引腳6 | HS0RX(N) | 高速通道0的負訊號接收 | |
引腳7 | GND | 接地 | |
引腳8 | GND | 接地 | |
引腳9 | LSR2P TX | 慢速通道的訊號傳輸 | |
引腳10 | GND | 接地(保留) | |
引腳11 | LSP2R RX | 慢速通道的訊號接收 | |
引腳12 | GND | 接地(保留) | |
引腳13 | GND | 接地 | |
引腳14 | GND | 接地 | |
引腳15 | HS1TX(P) | 高速通道1的正訊號傳輸 | |
引腳16 | HS1RX(P) | 高速通道1的正訊號接收 | |
引腳17 | HS1TX(N) | 高速通道1的負訊號傳輸 | |
引腳18 | HS1RX(N) | 高速通道1的負訊號接收 | |
引腳19 | GND | 接地 | |
引腳20 | DPPWR | 接頭電源 |
早期由英特爾獨立研發,使用光纖傳輸;後來在一次科技展示會場上,蘋果公司看到了早期光纖傳輸的原型後,主動對英特爾表示興趣並給予開發上的建議,致使正式發表的第一代從光纖改用銅線和蘋果的Mini DisplayPort外形,Mini DP介面加上Thunderbolt,由於二合一的整合特點,作為蘋果的多用途高速傳輸介面使用,蘋果的加入使得Thunderbolt生態建立起來。
第三代改為使用USB Type-C介面。繼續延伸多合一的整合特點,因此它既能以雙向 40 Gbit/s傳輸數據(40 Gbit/s + 40 Gbit/s,特別是針對外置高速網絡時),又能相容Mini DisplayPort裝置直接連接Thunderbolt介面傳輸視像與聲音訊號,也可連接Apple Thunderbolt Display直接同時輸出視像、聲音與數據,且不用如傳統使用多條連接線。
技術內容
版本 | 時間 | 廠商 | 代號 | 地點 | 頻寬 | USB | |
---|---|---|---|---|---|---|---|
Thunderbolt 開發版 | 2009年 | Intel | Light Peak | 英特爾科技討論區(IDF) | |||
Thunderbolt | 2011年2月 | Intel Apple |
Light Peak | 10 Gbit/s | 與USB 3.0同時應用在未來的系統中,扮演互補角色。 | 具有這種介面的MacBook Pro及一根29美元的連接線。 蘋果獨享這技術專利權一年。 | |
Thunderbolt 2 | 2013年 | Falcon Ridge | 20 Gbit/s | ||||
Thunderbolt 3 | 2015年6月2日 | Intel | Alpine Ridge Titan Ridge | COMPUTEX 2015 | 40 Gbit/s | 連接埠更換為USB Type-C | Alpine Ridge 僅能相容於Thunderbolt 系統, Titan Ridge 可以相容於大部分的USB-C 系統, 不僅限於Thunderbolt |
Thunderbolt 4 | 2020年7月8日 | Goshen Ridge | |||||
Thunderbolt 5 | 2024年 | Barlow Ridge | 120 Gbit/s |
2011年,發表第一版Thunderbolt,訊號線最長可達10米,雙向同步傳輸速度可達10 Gbit/s。
Thunderbolt 技術採用兩種通訊協定 ,包括用在資料傳輸的 PCI Express ,以及用在顯示的 DisplayPort,且完整相容現有的DisplayPort裝置。將來可能取代其他個人電腦的周邊裝置匯流排,如DVI、DisplayPort、USB、Firewire(IEEE 1394)與 HDMI等,成為電腦對外的單一匯流排。
可以透過菊花鏈(Daisy-chain)方式連接最多六個周邊裝置(其中首兩鏈可包含兩個Apple Thunderbolt Display),透過匯流排可供應10W的電力給周邊。
2013年,第二版,代號 Falcon Ridge,同步傳輸速度 20 Gbit/s。
英特爾希望在2020年時將它提升到100Gbps,透過光纖線路傳送具紅外線訊號代替傳統的數據線進行數據傳輸,當作電腦與其他裝置之間的通用連接線,類似目前USB的功能,未來一台電腦可裝設數個Thunderbolt連接埠,提供不同的裝置使用,也可直接連接到一個具有數種對外置口的裝置上,用一種細長的線纜支援多種輸入輸出裝置。
Intel宣稱,Thunderbolt 2 能連接一個顯示器,並同時傳送4K視像。
- 實體層面,第一、二版 Thunderbolt 的頻寬都是 20 Gbit/s,因此線材是相容的。訊號線包含四條 10 Gbit/s通道,上下行各有兩條。[6]
- 邏輯層面,第二代 Thunderbolt 合併了第一代的兩條獨立 10 Gbit/s 通道,使得最高傳輸速度翻倍到 20 Gbit/s 。
第一款引入 Thunderbolt 2 的產品是ASUS主機板,於2013年8月19日發佈[7]。
第一款發售的產品是蘋果公司MacBook Pro with Retina (Late 2013),於2013年10月22日推出[8]。
2015年6月2日,COMPUTEX 2015 ,代號為Alpine Ridge,雙倍頻寬達到40 Gbit/s (5 GB/s)。Thunderbolt 3 物理介面改用USB Type-C。
新一代 Thunderbolt 節省一半用電,最大供電100W。可連接兩個4K清晰度顯示器,或一個5K清晰度顯示器。基於 PCIe 3.0 x4。支援 HDMI2.0(4K 60Hz)和 DisplayPort1.2(5K 60Hz)。[9][10]
英特爾提供控制器的三個版本:
- "DP"(Double Port)版本 : PCIe 3.0 ×4 提供2個 Thunderbolt 3 介面 (JHL6540)
- "SP"(Single Port)版本 : PCIe 3.0 ×4 提供1個 Thunderbolt 3 介面 (JHL6340)
- "LP"(Low Power)版本 : PCIe 3.0 ×2 提供1個 Thunderbolt 3 介面 (JHL6240)
由於支援 Thunderbolt 1, 2 的廠商不多,而且採用 Thunderbolt 的裝置大多是高端產品,價格昂貴,加上介面使用的是蘋果Mini Displayport,配件無法用在其他電子裝置,普及程度遠低於對手USB。故此版的 Thunderbolt 將與 USB Type-C 的接頭相容,使 Thunderbolt 介面變得更普及[11]。
Thunderbolt4在CES2020公開發表,最終版本的規格書在2020年七月發佈。Thunderbolt 4 與 Thunderbolt 3 的主要差異在於對於USB4通訊協定的支援以及資料的傳輸速度。對於PCIe的最低要求需要32Gbit/s 以上。支援兩個4K顯示(DisplayPort 1.4)。支援Intel VT-d為基本的直接記憶體存取保護以防止實體DMA攻擊。
2023 年 9 月 12 日,英特爾預覽了 Thunderbolt 5(代號 Barlow Ridge),它符合 USB開發者討論區 (USB-IF) 的 USB4 2.0 規格。 它提供 80 Gbit/s 的對稱頻寬,例如 大量儲存裝置的頻寬是 Thunderbolt 4 的兩倍,顯示器的單向頻寬為 120 Gbit/s(Thunderbolt 3 和 4 的三倍),支援 60Hz 的雙 8K 顯示器。 完整規格涵蓋:
- 支援最新版本的USB4 2.0 80 Gbit/s規範
- 總頻寬是 Thunderbolt 4 的兩倍,達到 80 Gbit/s,同時為視像密集型用途提供高達三倍的頻寬,達到 120 Gbit/s
- 支援 DisplayPort 2.1
- 使用 PCI Express Gen. 4 x4 實現 PCI Express 資料吞吐量的兩倍 (64 Gbit/s),實現更快的儲存和外部顯示卡
- 下游充電功率高達 240W
- 透過 PAM-3 與長達 1 m (3.3 ft) 的現有被動電纜配合使用
- 與先前版本的 Thunderbolt、USB 和 DisplayPort 相容
- 由英特爾的支援和認證計劃支援
英特爾宣佈將於 2024 年開始推出與 Thunderbolt 5 相容的電腦和配件[12]。
商品化
2011年2月24日,蘋果公司發佈新款 MacBook Pro,搭載 Thunderbolt 技術,這是此技術首次應用在商業產品上。在PC產品上蘋果有一年的專利獨享權。同日,Promise 發佈 Pegasus 儲存產品,同樣應用此技術,這是此技術首次應用儲存業產品上。稍後,蘋果發佈了使用 Thunderbolt 技術的 Apple Thunderbolt Display,2012年發佈了兩個小配件:Apple Thunderbolt to Gigabit Ethernet Adapter 和 Apple Thunderbolt to FireWire 轉換器。
2013年6月10日,蘋果公司發佈新款 Mac Pro 並將搭載 Thunderbolt 2 技術[13]。
2016年10月28日,蘋果公司發佈新款MacBook Pro搭載Thunderbolt 3技術。
2020年6月23日,蘋果公司官網開賣Thunderbolt 3 Pro 連接線。
2024年10月29日,蘋果公司發佈新款M4 pro晶片的Mac mini 搭載Thunderbolt 5技術。Thunderbolt 5數據線(1m)官網售價69.00美金。[14]
2024年10月30日,蘋果公司發佈新款MacBook Pro搭載Thunderbolt 5技術。
外置
- Thunderbolt典型應用之一是外置顯示卡。以前的Intel CPU沒有整合Thunderbolt控制器,許多手提電腦的Thunderbolt介面都是掛接在PCH下。第十代Intel Core處理器整合了Thunderbolt控制器,但是僅限10nm的Ice Lake微架構處理器,而同為第十代Intel Core的14nm Comet Lake微架構處理器並未整合Thunderbolt控制器,且部分搭載Ice Lake處理器的手提電腦未配備支援Thunderbolt 3的USB-C介面,例如Surface Pro 7的USB-C介面就未整合Thunderbolt 3[15]。
安全性
許多Thunderbolt裝置都實現了「安全性模式」,當連接裝置時要求用戶的驗證,以防止某些惡意的裝置通過存取PCI Express總線進行DMA攻擊和讀取主記憶體[16][17]:
none
:沒有Thunderbolt安全性,允許所有裝置的連接。在BIOS設置中又被稱為「Legacy Mode」。user
:每次連接裝置時都必須經過用戶的驗證。secure
:連接裝置時要求用戶的驗證,但記住用戶連接過的裝置,對於同一個裝置不要求重新驗證。dponly
:禁止Thunderbolt介面的PCI Express總線功能,只允許DisplayPort功能(有的電腦是只允許DisplayPort功能和USB功能)。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