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SN 1572,又名「第谷超新星」,「仙后座B」,「閣道客星」,是一顆於仙后座出現的超新星,也是少數能以肉眼看見的超新星之一。它於1572年11月11日由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首度觀測,當時它比金星光亮,隨着光度轉暗,至兩年後的1574年3月,它已經無法再以肉眼看到。仙后座還有另外一顆著名的超新星遺蹟:仙后座A

快速預覽 SN 1572, 觀測資料 (曆元 ?) ...
SN 1572
Thumb
觀測資料 曆元 ?)
超新星種類Ia[1]
超新星殘骸種類星雲
所在星系銀河系
所在星座仙后座
赤經0h 25.3m
赤緯+64° 09′
銀道座標G.120.1+1.4
發現日期1572年11月
最亮時視星等(V)-4
距離7500光年,或2300秒差距
物理特徵
原來恆星未知
原來恆星種類未知
色指數(B-V)未知
關閉

第谷·布拉赫可能不是這個超新星的首位發現者,倒可能是Wolfgang Schuler ,後者於1572年11月6日首次發現它。意大利天文學家弗朗西斯科·馬若利科英語Francesco Maurolico也可能先於第谷·布拉赫發現它。這顆新星在歐洲天文學界引起了重要反響,挑戰了亞里士多德的恆星不會變化的理念,有助於修正傳統宇宙模型,促進天文觀測手段進一步發展[2]。 中國科學家發現這顆超新星時間也早第谷三天。《明神宗實錄》載:「先(隆慶六年)十月初三丙辰(1572年11月8日)夜,客星見東北方,如彈丸,出閣道旁,壁宿度,漸微芒有光,歷十九日壬申夜,其星赤黃色,大如盞,光芒四出……按是星曆萬曆元年二月,光始漸微,至二年(1574年)四月乃沒。」 作為一個暗淡的星雲,這個超新星遺跡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被科學家用帕洛馬天文台的望遠鏡觀察到;之後,為倫琴衛星 (ROSAT) 的望遠鏡所拍攝到。這個超新星可能屬於Ia超新星:它原本是一顆白矮星,因為從伴星取得物質,使質量超過錢德拉塞卡極限,從而發生爆發,也可能是兩顆白矮星併合而產生。Ia型超新星爆發後不會留下中子星或者黑洞,因此最後將不會產生像蟹狀星雲那樣的脈衝風星雲。SN 1572的衝擊波目前仍以大約每秒數千公里的速度向外擴張。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腳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