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是一個在軟件開發中所使用的構建工具,用於自動化建構軟件。 它通過一個名為 Makefile 的文字檔案來描述原始碼檔案之間的依賴關係和構建規則。 Make 會根據這些規則和依賴關係,判斷哪些檔案需要重新編譯,並執行相應的編譯命令,以確保最終生成可執行檔案或其他目標文件(這些目標被稱為「target」)。 大多數情況下,它被用來編譯原始碼,生成結果代碼,然後把結果代碼連接起來生成可執行檔案或者庫檔案

Quick Facts 編程範型, 設計者 ...
Make
編程範型巨集, 宣告式編程
設計者斯圖亞特·費爾德曼
釋出時間1976年4月,​48年前​(1976-04
實作語言C 語言
作業系統類 Unix 系統
檔案格式Makefile
Close

許多現代軟件的開發環境中(如Microsoft Visual Studio),整合式開發環境已經取代make,但是在Unix環境中,仍然有許多工程師採用make來協助軟件開發。

起源

目前雖有眾多依賴關係檢查工具,但是make是應用最廣泛的一個。這要歸功於它被包含在Unix系統中。[1]斯圖亞特·費爾德曼Stuart Feldman)在1977年在貝爾實驗室Bell Labs)里製作了這個軟件。[2][3][1]2003年,斯圖亞特·費爾德曼因發明了這樣一個重要的工具而接受了美國電腦協會(ACM)頒發的軟件系統獎。[4]

在make誕生之前,編譯工作主要依賴於作業系統裏面的類似於「make」、「install」功能的shell指令碼。它可以批次執行生成目標的命令,並且可以完成依賴關係的檢查。這是向現代編譯環境發展的重要一步。

不同版本

make程式已被用戶多次重/改寫,其中包括幾次用相同的檔案格式和演算法原理重新編寫,並且依照不同需要添加了一些不常見的改良。

GNU make

GNU make仿照make的標準功能(透過clean-room工程)重新改寫,並加入作者覺得值得加入的新功能,常和GNU編譯系統一起被使用,是大多數GNU Linux安裝的一部分。

BSD make

BSD make是從Adam de Boor的製作的版本上發展成。它編譯目標的時候有並行計算的能力。它在FreeBSDNetBSDOpenBSD中不同程度的修改下存活了下來。

Microsoft nmake

廣泛應用於微軟Windows微軟的nmake是 Visual Studio 隨附的命令列工具,不要與來自AT&T貝爾實驗室的Unix系統nmake混淆。

優點和缺點

就像其他和make有着悠久歷史的軟件一樣,make有着很多的擁護者和反對者。它的很多問題因現代大型的軟件專案的出現而暴露出來。但是很多人爭論說它在常見的情況下可以很好的工作,而且使用非常的簡單,功能強大,表達清楚。無論如何,make仍然被用來編譯很多完整的作業系統,而且現在替代品們在基本的操作上與它沒有太大差別。

隨着現代的整合式開發環境(IDE)的誕生,特別是非Unix的平台上,很多程式設計師不再手動管理依靠關係檢查,甚至不用去管哪些檔案是這個專案的一部分,而是把這些任務交給了他們的開發環境去做。類似的,很多現代的程式語言有自己特別的高效的依賴關係的設置方法。

Makefile

規則

makefile的格式是:

   # 用“#”号表明注释。
   target(要生成的文件): dependencies(被依赖的文件)
   	# 命令前面用的是“tab”而非空格。误用空格是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
   Tab ↹命令1
   Tab ↹命令2
   Tab ↹命令3
         .
   	  .
   	  .
   Tab ↹命令n
   # 可以使用“\”表示续行。注意,“\”之后不能有空格!
   
  • target, dependencies和命令構成了一個makefile里的一個「規則」,規則指示make何時以及如何重新生成target或執行target下的命令
  • target通常是我們要生成的檔案的名字,擺放的順序不重要,但第一個target是預設的target。當make不帶參數時,自動執行第一個target。target也可以是要求make完成的動作,執行這種target後並不能得到和target同名的檔案,因此,也稱為偽target(phony target)。
  • dependencies是生成target所需的檔名列表。依賴可以為空,常用的「clean」target就常常沒有依賴,只有命令。若依賴不為空,則make會先檢查依賴的「規則」。依賴規定了何時重新執行target下命令。若任何依賴比target更新 (由於執行了依賴的「規則」的命令或用戶修改了依賴),make則會重新執行target下的命令。
  • 命令可以是任何一個shell能執行的命令。


範例

舉例來說明makefile的結構和make如何運作。

editor: main.o text.o
	gcc -o editor main.o text.o
main.o: main.c def.h
	gcc -c main.c
text.o: text.c com.h
	gcc -c text.c
install:editor
	mv editor /usr/local

當我們輸入:

make
或者
make editor

當editor這個target檔案不存在,或者main.o、text.o這兩個依賴檔案被修改,都會導致make呼叫其下的命令「gcc -o editor main.o text.o」;接下來,由於參照到main.o和text.o,make會檢查main.o的依賴main.c、def.h有無更新,如果有,則執行其下的命令「gcc -c main.c」;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text.o。 於是,可有幾種不同的輸出:

  • 第一次執行:
gcc -c main.c
gcc -c text.c
gcc -o editor main.o text.o
  • main.c或/和def.h有修改:
gcc -c main.c
gcc -o editor main.o text.o
  • text.c或/和com.h有修改:
gcc -c text.c
gcc -o editor main.o text.o
  • main.c和text.c均有修改:
gcc -c main.c
gcc -c text.c
gcc -o editor main.o text.o

當我們輸入:

make install

make會檢查install的依賴editor是否是最新,如果是,則執行其下的命令「mv editor /usr/local」。由於這個過程並沒有產生名為「install」的檔案,所以,install是一個假目標。


巨集

巨集」指的是用一個字串代替另一個字串的功能。在makefile中可以使用「=」號來定義巨集,使用「$(巨集名)」來使用巨集;還可以用「+=」追加巨集的內容。習慣上,巨集名使用大寫。承接上面的例子:

OBJECTS = main.o text.o
INSTALL_PATH = /usr/local
editor: $(OBJECTS)
	gcc -o editor $(OBJECTS)
main.o: main.c
	gcc -c main.c
text.o: text.c
	gcc -c text.c
install:editor
	mv editor $(INSTALL_PATH)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