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級戰艦是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時期計劃建造的戰艦。
H級 H Klass | |
---|---|
概觀 | |
艦種 | 戰艦 |
擁有國 | 納粹德國 |
前型 | 俾斯麥級 |
次型 | 最新型 |
同型 | 預計6艘 |
結局 | 計劃取消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H39: 56,444噸(空船:55,553噸;滿載:62,219噸) H40:N/A H41: 68,800噸(空船:67,700噸;滿載:75,800噸) H42: 90,000噸(空船:89,000噸;滿載:99,000噸) H43: 111,000噸(空船:109,000噸;滿載:122,000噸) H44: 132,000噸(空船:132,000噸,滿載:141,500噸) |
全長 | H39: 277.8公尺(911呎5吋) H40:N/A H41: 282公尺(925呎2吋) H42: 305公尺(1,000呎8吋) H43: 330公尺(1,082呎8吋) H44: 345公尺(1,131呎11吋) |
全寬 | H39: 37公尺(121呎5吋) H40:N/A H41: 39公尺(127呎11吋) H42: 42.8公尺(140呎5吋) H43: 48公尺(157呎6吋) H44: 51.5公尺(169呎0吋) |
吃水 | H39: 10公尺(32呎10吋) H40: N/A H41: 11.1公尺(36呎5吋) H42: 11.8公尺(38呎9吋) H43: 12公尺(39呎4吋) H44: 12.7公尺(41呎8吋) |
動力 | 12×九缸蒸汽柴油引擎(4軸、8軸) |
最高速度 | H39: 30節(55.56 公里/時) H40: N/A H41: 28.8節(53.33 公里/時) H42: 32.2節(59.63 公里/時) H43: 31節(57.41 公里/時) H44: 35節(64.82 公里/時) |
續航距離 | H39:19,200浬(35,600 公里)在19節(35 公里/時) H40:N/A H41–43:20,000浬(37,000 公里)在19節(35 公里/時) H44:50000公里在20節(37 公里/時) |
乘員 | 3000至5000人 |
武器裝備 | H39:8門406毫米(16吋)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16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12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0:N/A H41:8門420毫米(17吋)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32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12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2:8門480毫米(19吋)主炮[來源請求]、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3:8門508毫米(20吋)主炮、 12門150毫米(5.9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44: 8門530毫米(20.8吋)主炮、 12門203毫米(8吋)副炮、 16門105毫米(4.1吋)高炮、 28挺37毫米(1.5吋)防空機炮、 40挺20毫米(0.79吋)防空機炮、 6門533毫米(21吋)魚雷發射管、 H39: 側面裝甲(200毫米)、 甲板裝甲(50-200毫米)、 艦橋裝甲(406毫米)、 炮塔裝甲(450毫米) H40: N/A H41: 側面裝甲(220毫米)、 甲板裝甲(50-203毫米)、 艦橋裝甲(460毫米)、 炮塔裝甲(460毫米) H43: 側面裝甲(250毫米)、 甲板裝甲(80-203毫米)、 艦橋裝甲(508毫米)、 炮塔裝甲(625毫米) H42: N/A H44: 側面裝甲(270毫米)、 甲板裝甲(80-203毫米)、 艦橋裝甲(530毫米)、 炮塔裝甲(650毫米) |
艦載機 | H40–H44:4-9架 阿拉度Ar 196水上偵察機 |
H級戰艦(H Klass),為1939年1月海軍元帥埃里希·雷德爾交於希特拉的報告(Z計劃)所提到的方案,並且是為該方案中的核心——主力艦,於同月18日獲得希特拉批准執行[1]。
關於H級戰艦的得名,一些英日文網站多有附會為首艦命名為「興登堡」號(Hindenburg)而得名,更有言之鑿鑿者稱其二號艦命名為「魯登道夫」號者,中文媒體也多有追隨者。實際上,該級戰艦從未正式命名,取其首艦的建造序列號H,稱之為H級戰艦。由於該級艦建造工作開始後不久就因為戰爭爆發而中斷,所以德國海軍對該級艦設計一直在進行修改。從1939年開始,每年德國海軍都會提出改進後的新的H級戰艦設計方案。這些H級設計方案通常以提交的年份加以區分,從最初開工時的H39方案一直排到1944年的H44方案。有人將H39-H44附會為6艘H級戰艦的編號,完全是對德國海軍各種編號規則的無知造成的誤解[2]。且希特拉也曾在非正式的訪談中提及,他不傾向於將第三帝國相關的名字當成艦船名稱,若損失該艦隻,可能會嚴重影響人民的信心(比如「德國沉了」),所以他本人更喜歡像格茨·馮·貝利欣根或烏爾里希·馮·胡滕的艦船名字,至少不會影響民心。藉由此次訪談,上述謠言便不攻自破[3][4]。
由於計劃中建造的艦船過於龐大,導致有空間製造該方案的船塢僅有4區。於是海軍部先行建造H39 (H) 與H41 (J) ,先後於1939年7月15日與9月1日開始安置龍骨,但隨着戰爭的爆發,使得前兩艘的建造暫停,H41之後的建造也被無限推遲,時人傳言在戰爭結束前都不會開工。至於H40為何被跳過? 主因是就算計劃A與B,仍無法滿足希特拉的要求,使得最終於1941年放棄方案,改去研究已安置龍骨的H41。[5][6]
H41是H艦設計中最後一艘相對比較現實的方案艦船,因為其有參考實際海戰的情況,並靈活改進,持續到1942,並預定當年開始建造,結果舊船廠合同過期,新船廠接單後將其推延至1945年以後。更糟糕的是,隨着大型戰艦設計的專職團隊解散,「設計研究」工作被交給了海軍生產協調委員會「業餘進行」。1942年8月,海軍建造處的H41方案設計工作告一段落,然而,直到戰爭結束,其都未有復工的消息。同樣已暗置龍骨但停工的H39,自當時起已無下文。鑒於原設計團隊被調去研究新型U艇,且H39的合同照理說也已過期,因此她的下場推測是1941年後被拆解,拆下來的零件作為製造U艇原料來源[7][8]。
不久,希特拉對德國海軍又提出新的巨型戰艦設想。新設想取消了一切對於火炮口徑、艦體尺寸和排水量的限制,而設計要求也是籠統而龐大的。新的要求在1942年到1944年間催生了多個設計方案,這些方案按照年份以H42到H44命名。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雷德爾元帥還是他的繼任者鄧尼茨,都從來沒有過問這些方案。而參加這些所謂「方案設計」的人員也並非專職,他們往往有着更多更重要也更緊迫的任務。實際上,德國海軍對H42之後的所謂「設計」幾乎毫無興趣,雷德爾和鄧尼茨的態度就完全可以說明問題。1942年之後的德國海軍也對建造巨型戰艦的現實價值產生了懷疑。此時德國最迫切的需求是對潛艇和各種輔助艦艇的改進工作,早已成為鏡花水月的H艦的「設計研究」僅僅是有一搭沒一搭地進行。即使是參與這些「設計研究」工作的海軍設計人員,也不認為這些所謂的「設計」能夠實際建造。所有的所謂「設計」,基本就是在H41的設計基礎上打補丁,完全是一種敷衍的態度。由於取消了一切限制,所以H42之後的「設計」,在船台和港口方面都有嚴重的問題。當時德國沒一座船台能夠容納H42的建造,只能採用船塢建造法。而H44更是無法開進當時任何一個德國港口。所謂「超級戰艦」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為取悅希特拉的一種工具[9]。
實際上,作為同一個級別,H級別的各艘計劃艦的數據在計劃上相差就很大,比如H39級別計劃裝備16.5英寸火炮,而到了H44級別則計劃裝備20.8英寸火炮。實際上,雖然有文字記載,但該計劃中的6艘戰艦是否為一個級別仍然具有爭議。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