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k/B53是一種由美國在冷戰期間研發的高當量碉堡剋星(英語: bunker buster)熱核武器。B53部署在戰略空軍司令部的轟炸機上,其爆炸當量為900萬噸,是B41核彈在1976年退役後,美國核武庫中最強的核武器。
B53是泰坦2號運載火箭所搭載的W53核彈頭的基礎,泰坦2號運載火箭在1987年退役。雖然它在2010年之前多年都沒有處於在役狀態,但在此期間仍保留了50枚B53作為非現役核武器儲備庫「限制」[3]直至最後一批B53比計劃提前一年,於2011年10月25日被全部拆解。 [4][5]
隨着B53的退役,當時美國核武庫中最強的在役核武器是B83,其最高爆炸當量為120萬噸。[6]B53在碉堡剋星上的地位被B61-11替代。
歷史
B53的研發工作於1955年展開,由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以早期的Mk21和Mk46為基礎研發。1958年3月,戰略空軍司令部發佈了新的Class C要求(當量少於500萬噸)的炸彈以替換早期的Mk41。[2]Mk46的修改版在1959年成為TX-53。雖然TX-43的前身TX-46的實驗性設計在1958年6月28日的第一次硬餅乾行動-Oak中進行了試驗,爆炸當量為890萬噸,但實際上TX-53彈頭在研發過程中並沒有進行測試。
一些早期型號的炸彈在1967年開始拆解。在泰坦2號運載火箭計劃結束後,剩餘的W53在1980年代後期退役。B53在1986年退役,但在1988年,50枚B53重新投入使用,並進行安全升級,是為B53-1,這樣空軍便可以打擊一些之前由泰坦2號火箭覆蓋的目標。[7]
那時,過時的B53預計會被立即拆解,但是,由於安全問題和缺乏資源,[8]武器元件的拆解程序受到極大的阻礙。2010年,下發了拆解50枚B53的准許,拆解在德州的Pantex工廠進行。[9]最後一枚在庫存中的B53的拆解程序在2011年完成。[10][11]
規格
B53長12呎4寸(3.76 m),直徑為50寸(1.27 m)。含W53核彈頭,800 - 900磅(360 – 410 kg)的降落傘系統以及確保炸彈在下放投遞(英語: laydown delivery)時不會做成大量損傷的蜂巢狀鋁製鼻錐,共重8,850磅(4,010 kg)。它有5個降落傘,[1]一個5呎(1.52 m)的輔助降落傘,一個16呎(4.88 m)的傘,以及3個48呎(14.63 m)的主傘。降落傘的啟用取決於投送方式,主傘只會在下放投遞中啟用。至於自由落體投遞,則不會使用降落傘系統。
B53所用的W53彈頭使用橡樹嶺合金(oralloy,即高濃縮鈾)而不是鈈作裂變,[12]和使用氘化鋰-6的混合燃料作聚變。炸彈則由黑索金(RDX)和三硝基甲苯(TNT)的混合物構成,它們並非低敏感度炸藥。B53總共有二個變種型號,分別是B53-Y1,是一種「髒彈」,以鈾-238包圍次級核彈,以及B53-Y2,是一種「乾淨炸彈」,以非裂變材料(如鉛或鎢)包圍次級核彈罩。[13]根據2014年的解密文件顯示Y1的爆炸當量是900萬噸。[14]
角色/用途
它計劃用作碉堡剋星(英語: Bunker buster),投下後於地面爆炸,向地面發射衝擊波,摧毀目標。這種武器設想對蘇聯在莫斯科以南,契訶夫和Sharapovo地區的深層地下領導層避難所,進行多枚B53/W53的地面爆炸攻擊。此後,它被具有差不多功能的B61-11透地炸彈所取代,B61-11穿入地面以傳遞更多的爆炸能量至地面,因此,B61隻需要更少的當量便能達到B-53的相同效果。
B53原本計劃在1980年代退役,但50枚B53直至B61-11在1997年部署前仍處於在役庫存。那時,過時的B53預計會被立即拆解,但是,由於安全問題和缺乏資源,武器元件的拆解程序受到極大的阻礙。[8][9]最後一枚B53在2011年10月25日(星期二)於美國能源部的Pantex工廠開始拆解程序。[5]
W53
泰坦2號洲際彈道導彈的W53核彈頭使用與B53相同的核爆炸組件,但它沒有B53的空投特製組件(如降落傘系統以及在鼻錐和側面作下放投遞之用的可撞毀結構),這減少其重量至6,200磅(2,800 kg)。[15]搭載W53核彈頭的Mark 6重返大氣層載具重8,140磅(3,690 kg),約長123英寸(3.1 m),直徑為7.5呎(2.3米),直徑為8.3呎(2.5 m)的隔離片安裝在導彈連接處(導彈的核心直徑為10呎[3.0 m])。其爆炸當量為900萬噸,是部署過在美國導彈上的最高當量彈頭。在1962年12月-1963年12月期間,生產了約65枚W53。[15]
1980年9月19日,燃料洩漏導致泰坦2號洲際彈道導彈在位於阿肯色州的導彈發射井中爆炸,把W53核彈頭被拋擲至遠處外。所幸導彈有安全措施,W53並沒有發生爆炸或洩漏任何放射性物質。[16]在1982年10月開展退役計劃之前,52枚在役彈頭仍部署在導彈發射井中。[15]
威力
假設B53在最合適的高度爆炸,900萬噸的爆炸會產生一個直徑約為2.9 - 3.4英里(4.7 - 5.5 km)的火球。[17]所放射的熱足以對20英里(32 km)半徑(3,200 km2)內,毫無任何保護的人造成致命燒傷。爆炸會導致9英里(14 km)半徑(660 km2)內的大部分房屋,工廠倒塌;在3.65英里(5.87 km)半徑(110 km2)內,幾乎所有地上建築物都被摧毀,爆炸造成的影響將造成近乎100%的死亡。在2.25英里(3.62 km)內,平均每人會受到500侖目(5希沃特)的電離輻射照射,50% - 90%的人傷亡,這傷亡率與人體在此距離所受到的熱效應或爆炸效應無關,僅為電離輻射對人體造成的影響。[18]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