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重型坦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1重型坦克

B1重型坦克(Char B1)是法國陸軍二戰前開發,用於支援步兵作戰重型攻堅突破用的坦克,早在1921年即開始進行研發,後續型號還有加強型(B1bis)。

快速預覽 B1重型坦克 Char B1, 類型 ...
B1重型坦克
Char B1
Thumb
Char B1 bis
類型重型坦克
原產地 法國
生產歷史
研發者雷諾
生產商雷諾
製造數量420(絕大多數為B1 bis,以及僅2輛的B1 ter)
基本規格
重量28噸
長度6.37米
寬度2.46米
高度2.79米
載員4人

裝甲40 毫米
主武器1×75毫米 ABS SA 35榴彈炮
副武器1×47毫米 SA 34坦克炮
2×7.5毫米賴貝爾機槍
發動機柴油發動機
272匹
功率/重量9.7匹/噸
懸掛立式彈簧圈及鋼板彈簧
作戰範圍200公里
速度28 公里/小時,
越野:21 公里/小時
關閉

B1重型坦克早期在法軍一直都是主力,但是隨着1940年因貝當的戰術偏向保守而導致該坦克並未打出法軍預期效果。在1940年法軍投降時,德軍繳獲了b1重型坦克的所有生產工廠,成為德國的戰利品並用於蘇德戰爭中。

歷史

B1自1934年起開始生產,截至1940年6月25日法國投降為止,共生產約420輛(絕大多數為B1 bis,以及僅2輛的B1 ter),法國戰敗後,德軍將其接收作為二線佔領軍用車及訓練坦克,另外有少數改裝為噴火坦克投入東線戰事(移除下方75毫米砲,裝上火焰噴射武裝)。此外意大利克羅地亞亦有獲得少量B1 bis。

有鑒於坦克在突破壕溝戰僵局上的優勢,法軍乃要求B1必須達到以下要求:

  • 厚重的裝甲
  • 可搭載兩門不同用途的火炮,一門大口徑榴彈砲支援步兵作戰、轟擊碉堡工事,一門中口徑坦克砲用於摧毀敵方載具

但是B1的開發進度一直陷入瓶頸,最後才在1929年推出原型車進行測試,並定名為B1重型坦克。可是將其制式化及投入生產線卻已是1934至35年的事。

法國戰役後,德國將擄獲的B1坦克更名為 B2 740(f)。

設計

1921年,法國陸軍技術部的艾司丁(J.E.Estienne)將軍提出一種坦克的計劃,最初的設計只有15噸重,裝甲最大厚度也才25毫米,但安裝了一門75毫米火砲和一個配有兩挺機槍的砲塔,且要求此坦克必須使用無線電進行戰術協調。當時有四家公司競標此計劃,這些公司包括FAMH海軍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廠、迪勞內-貝利維爾(Delaunay-Bellevill)和施奈德-雷諾公司(Schneider-Renault)。當時軍方承諾會將各公司提交樣車的中標部分進行組合匹配,以便製成最優良的坦克。1924年5月總共提交了5輛樣車,其中施奈德-雷諾公司提交了兩台樣車:SRA和SRB。

軍方選中了施奈德-雷諾公司的樣車SRB作為新坦克的基型車,其引擎、變速箱和轉向裝置得以保留,懸掛裝置和驅動輪取自FAMH設計的樣車,而履帶則來自FCM的樣車。1925年3月,雷諾公司被選中作為主承包商,施奈德、 FAMH、FCM和迪勞內-貝利維爾均作為提供勞務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整車的最終組裝定於在巴黎的雷諾工廠完成。1926年1月17日雷諾公司獲得了製造3輛原型車的合同,製造工作於1929年1月完成。原型車的成員有4人,武裝和裝甲最大厚度則如計劃所提的,行駛速度最大為每小時20公里,最大行程為257公里,1930年和1931年進行的測試表明總體設計比較成功,經過改良,最大裝甲厚度增加到40毫米,重量也上升到28噸,這就是後來的Char B1坦克的雛形。

最終型號的B1重型坦克配備47毫米及75毫米火炮各一門,正面裝甲40至60毫米,戰鬥重量30,而且設計新穎,主炮塔關閉之後仍有相當良好的視野,車底亦設置緊急逃生門,此外傳動系統也有裝甲保護。可說是二戰初期火力及防護力最強的坦克。其正面裝甲除了德國88毫米高射炮外,沒有任何戰防炮能夠擊穿。

但是B1的重量使它在機動時顯得十分笨重遲緩,而且主炮塔的設計只能容納車長一人,必須同時兼顧搜索,裝填以及射擊等任務,令車長負擔太重,不過此坦克有兩位負責無線電的人員,第二位主要工作是幫忙車長裝填的工作,可以稍微減輕車長負擔。此外車身戰鬥室的彈藥架後方就是引擎所在,往往發生引擎被毀後誘爆彈藥的慘劇。

衍生型

  • B1 bis
  • B1 ter
  • ARL V 39ARL 44重型坦克計劃所衍生出的驅逐坦克,使用了部分B1坦克的設計和部件。
  • B2:繳獲給德國的衍生型號,大部分B2戰車移除了安裝在車體內的75毫米榴彈炮

使用國

相關條目

參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