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些免疫細胞表面的分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細胞受體(英語:B-cell receptor,縮寫:BCR)是B細胞細胞膜上的一類跨膜蛋白質,由膜結合免疫球蛋白(mIg)及信號轉導組件共同組成。 [1] 通過生物化學的信號轉導和從免疫突觸中抓取抗原,B細胞受體控制着B細胞的活化。 [2] B細胞可以通過調動生物化學模塊來使受體聚集、細胞變形、產生拉力、轉移受體,達到收集抓取抗原的目的,最終使抗原內吞並呈遞抗原。B細胞的力學活性能夠影響B細胞受體和抗原的動態結合,相關的正負調節機制能夠改變B細胞上的抗原載量。 [3] 具體來說,聚集和鋪展可以增強B細胞受體和抗原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加強B細胞的敏感度和活性。 [4] 另一方面,拉力使得抗原趨於和B細胞受體解除連接,可以用於篩選抗原的親和度質量。
B細胞受體雖然結合在細胞膜上,但是就像其他的抗體分子一樣,具有一個獨特的、隨機的抗原結合區。和其他抗體分子不同的地方在於,B細胞受體對於B細胞的活化、生存和發育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B細胞第一次結合到可以和其B細胞受體結合的抗原(即同源抗原)後,就可以被活化,增殖並分化成可以分泌抗體的漿細胞以及壽命較長的記憶細胞。 [1] [4] B細胞受體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有兩個重要功能,第一是啟動下游的信號轉導,涉及到自身的受體多聚化; 第二是介導抗原的內吞,後續處理和向輔助T細胞的抗原呈遞。
B細胞發育過程中的第一個檢查點是生成功能性的B細胞受體前體(pre-BCR)。B細胞受體前體由兩條代用免疫球蛋白輕鏈和兩條重鏈組成,並沒有和Ig-α和Ig-β分子相互連接。 [1]
B細胞受體由兩部分組成:
B細胞受體的抗原結合區,和其分泌抗體的抗原結合區由同樣的基因編碼。從一小段基因序列隨機產生大量不同的B細胞受體(抗體)序列的具體過程,稱為V(D)J重組,是把原始序列中的分段重新隨機排列組合,加上自發突變的過程。[7]這一產生多樣性的過程是必要的,因為機體可能遭遇到的抗原種類遠多於基因組中基因的數量。免疫球蛋白重鏈基因的重排是B細胞發育初期的重要事件。重鏈JH (joining)和DH(diversity)區段的重組連接依賴於酶RAG2和RAG1。[8] 隨後VH區段也會連接上去,成為完整的重組重鏈基因。
B細胞受體一般通過非共價鍵與抗原表位結合。成熟的B細胞在沒有合適抗原刺激的情況下,只能在外周循環中生存很短的一段時間,就會走向細胞凋亡。 [5]這樣是為了使B細胞在外周循環中執行免疫功能的效率達到最高。[7] [8]
B細胞受體作為B細胞活動的關鍵調節位點,參與了多個信號通路。一般而言,膜結合免疫球蛋白(mIg)負責結合胞外抗原,而Ig-α/Ig-β的異二聚體負責將信號傳導到細胞內。B細胞受體的激活受到許多因素的調控,包括膜結合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差異、信號轉導接頭蛋白(例如GAB1、BLNK、GRB2、CARD11)、激酶的活性(LYN、SYK、PI3K)、磷酸酶的活性(SHIP-1、SHP-1、PTEN)、以及microRNA的水平。[10]
B細胞受體和許多B細胞來源淋巴瘤的發病機制相關。雖然抗原結合可能會誘發癌變B細胞的增殖,[11]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不依賴於抗原的B細胞受體自發聚集是B細胞腫瘤形成的關鍵特徵。[12] [13] [12] [13] [14] [15]現在,B細胞受體相關的信號通路也是B細胞腫瘤的治療靶點之一。 [1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