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細胞受體
一些免疫細胞表面的分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B細胞受體(英語:B-cell receptor,縮寫:BCR)是B細胞細胞膜上的一類跨膜蛋白質,由膜結合免疫球蛋白(mIg)及信號轉導組件共同組成。 [1] 通過生物化學的信號轉導和從免疫突觸中抓取抗原,B細胞受體控制着B細胞的活化。 [2] B細胞可以通過調動生物化學模塊來使受體聚集、細胞變形、產生拉力、轉移受體,達到收集抓取抗原的目的,最終使抗原內吞並呈遞抗原。B細胞的力學活性能夠影響B細胞受體和抗原的動態結合,相關的正負調節機制能夠改變B細胞上的抗原載量。 [3] 具體來說,聚集和鋪展可以增強B細胞受體和抗原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加強B細胞的敏感度和活性。 [4] 另一方面,拉力使得抗原趨於和B細胞受體解除連接,可以用於篩選抗原的親和度質量。

B細胞受體雖然結合在細胞膜上,但是就像其他的抗體分子一樣,具有一個獨特的、隨機的抗原結合區。和其他抗體分子不同的地方在於,B細胞受體對於B細胞的活化、生存和發育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B細胞第一次結合到可以和其B細胞受體結合的抗原(即同源抗原)後,就可以被活化,增殖並分化成可以分泌抗體的漿細胞以及壽命較長的記憶細胞。 [1] [4] B細胞受體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有兩個重要功能,第一是啟動下游的信號轉導,涉及到自身的受體多聚化; 第二是介導抗原的內吞,後續處理和向輔助T細胞的抗原呈遞。
B細胞受體的發育和結構
B細胞發育過程中的第一個檢查點是生成功能性的B細胞受體前體(pre-BCR)。B細胞受體前體由兩條代用免疫球蛋白輕鏈和兩條重鏈組成,並沒有和Ig-α和Ig-β分子相互連接。 [1]

B細胞受體由兩部分組成:
- 某一亞型(IgD、IgM、IgA、IgG或者IgE)的膜結合免疫球蛋白(mIg)。除了C端疏水的膜結合區和胞內區,這些膜結合免疫球蛋白和分泌型的免疫球蛋白單體是相同的,有兩條重鏈(IgHs)和兩條輕鏈(IgLs)。
- 信號轉導組件:Ig-α/Ig-β的異二聚體(CD79),由二硫鍵連接。兩個亞基都是跨膜蛋白,在胞內區都有免疫受體酪氨酸的活化基序(ITAM)。 [5] [6]
B細胞受體的抗原結合區,和其分泌抗體的抗原結合區由同樣的基因編碼。從一小段基因序列隨機產生大量不同的B細胞受體(抗體)序列的具體過程,稱為V(D)J重組,是把原始序列中的分段重新隨機排列組合,加上自發突變的過程。[7]這一產生多樣性的過程是必要的,因為機體可能遭遇到的抗原種類遠多於基因組中基因的數量。免疫球蛋白重鏈基因的重排是B細胞發育初期的重要事件。重鏈JH (joining)和DH(diversity)區段的重組連接依賴於酶RAG2和RAG1。[8] 隨後VH區段也會連接上去,成為完整的重組重鏈基因。
B細胞受體一般通過非共價鍵與抗原表位結合。成熟的B細胞在沒有合適抗原刺激的情況下,只能在外周循環中生存很短的一段時間,就會走向細胞凋亡。 [5]這樣是為了使B細胞在外周循環中執行免疫功能的效率達到最高。[7] [8]
B細胞受體的信號通路

B細胞受體作為B細胞活動的關鍵調節位點,參與了多個信號通路。一般而言,膜結合免疫球蛋白(mIg)負責結合胞外抗原,而Ig-α/Ig-β的異二聚體負責將信號傳導到細胞內。B細胞受體的激活受到許多因素的調控,包括膜結合免疫球蛋白的結構差異、信號轉導接頭蛋白(例如GAB1、BLNK、GRB2、CARD11)、激酶的活性(LYN、SYK、PI3K)、磷酸酶的活性(SHIP-1、SHP-1、PTEN)、以及microRNA的水平。[10]
- IKK/NF-κB轉錄因子通路:Ig-α/Ig-β的異二聚體(CD79)以及其他一些蛋白質,會在B細胞受體結合抗原之後,去激活PLC-γ,然後結合成為c-SMAC。激活的PLC-γ可以把PIP2切割為IP3和DAG(甘油二酯)。IP3作為第二信使,會導致細胞內鈣離子濃度的提升(通過釋放內質網中儲存的鈣離子或者從細胞外導入鈣離子),鈣離子和DAG的協同最終會導致PKCβ的激活。接下來,PKCβ(直接或者間接地)磷酸化NF-κB信號轉導複合體中的蛋白質CARMA1(這個複合體由CARMA1、BCL10和MALT1組成),通過與CARMA1/BCL10/MALT1複合體相關的幾個泛素化酶招募IKK(IkB激酶)和TAK1。MALT1本身是一種類caspase蛋白質,能夠切割另一種在NF-κB信號通路中起抑制作用的蛋白質,A20(A20會把NF-κB泛素化的底物去泛素化)。TAK1在被泛素化酶招募到信號轉導複合體後,會磷酸化IKK三聚體。IKK接下來會磷酸化IkB(結合在NF-κB上的抑制蛋白質),使IkB降解,釋放細胞質中的NF-κB。NF-κB從而可以轉移到細胞核內,與特定的DNA元件結合,招募轉錄因子並啟動下游基因的轉錄。
- 配體和B細胞受體的結合也會導致蛋白質BCAP的磷酸化。這樣,具有能結合磷酸化酪氨酸的SH2結構域的一些蛋白質就會結合在BCAP上並被激活,例如PI3K。激活的PI3K能夠磷酸化PIP2,生成PIP3。具有PH(Pleckstrin homology)結構域的蛋白質可以和生成的PIP3結合從而被活化,這些蛋白質中包含可以刺激細胞周期的FoxO蛋白質家族,以及可以增強葡萄糖代謝的蛋白質激酶D。另一個具有PH結構域的重要蛋白質是Bam32,它能夠招募並激活例如Rac1和Cdc42這樣的小GTP酶,通過調節肌動蛋白的多聚化,進行B細胞受體活化相關的細胞骨架活動。
惡性腫瘤中的B細胞受體
B細胞受體和許多B細胞來源淋巴瘤的發病機制相關。雖然抗原結合可能會誘發癌變B細胞的增殖,[11]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不依賴於抗原的B細胞受體自發聚集是B細胞腫瘤形成的關鍵特徵。[12] [13] [12] [13] [14] [15]現在,B細胞受體相關的信號通路也是B細胞腫瘤的治療靶點之一。 [16]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