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隨意網路(英語:Wireless ad hoc network,mobile ad hoc network, 縮寫為WANET, MANET),又稱無線臨時網路[1][2],是一種分散式的無線網路系統。ad hoc源自拉丁文,原意是臨時、專用、特設的。它被稱為ad hoc,是因為這種網路系統是臨時形成,由節點與節點間的動態連結所形成。它不需要依賴一個既存的網路架構,像是有線系統的路由器,或是無線系統的無線網路基地台。相反的,它每一個節點,都有能力轉送網路封包給其他節點(這稱為路由)。
早期由DARPA在1970年代開始的封包無線電技術研究,是無線隨意網路的一種。但它很笨重,只用於軍事通訊。 20世紀1990年代誕生了 WiFi ad hoc 無線隨意網路. 英格蘭劍橋大學發明了一種隨意網路成型方法. 那時,技術挑戰在於處理移動性和通訊連結。 關於這一主題的第一本書於1997年出版[3]. 該主題的後續知識發表在2001年Prentice Hall Book「Ad Hoc Mobile Wireless Networks:Protocols&Systems」書本, 成為當時暢銷書本之一.[4]. 也被世界各地大學當研究和教學使用.
無線隨意網路是在1998年證實可實用可落地的.[5]. 2000年後無線隨意網路被包涵在IEEE 802.11標準之中。無線隨意網路也被稱為 WiFi Ad Hoc 無線隨意網路應用非常廣泛, 例如:
- 救援流動通訊
- 無線感測器網絡
- 智能家居連接
- 汽連網絡 (VANET)
- 路燈通訊
- 物聯網
- 無人機隨意網路 (UAV ad hoc)
- 跳躍的地雷
- 船舶區域網絡
- 智能電話對等網絡
無線隨意網路對民用和國防世界的影響是巨大的。數百萬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使用這項科技。國防在該領域的研究花費了數十億美元。 全球的國家科學基金會也在該領域花費了數百萬的研究經費。因此,可以看出這個領域的重要性。WiFi Ad Hoc無線隨意網路為 IoT 物聯網鋪平了可行的道路[6]。隨後,智能城市將使用物聯網, 5G, 人工智能和無線隨意網路完成使命和落地。
實際應用
-
無線臨時網路早期的應用程式 FTP, TELNET
-
無線臨時網路早期的多媒體應用 MPEG
-
無人機隨意網路 - (國防用途)
-
跳躍的地雷 - (國防用途)
-
智能家居連接 - Smart Homes
-
災難救援 - 地震,洪水等
-
道路交通事故救援
-
智能電話同行網路
-
智能城市的智能路燈
-
感測器網路
-
陸軍無線隨意網路
-
機械人無線隨意網路
早期的無線隨意網路網路必須透明的。它必須支援現有應用程式。 1998 已經證明無線隨意網路可以支援FTP,TELNET,PING和 Web端服務應用程式。多媒體應用也被證明是成功的。 早期實現線隨意網路多媒體應用使用的是 MPEG影片和 64K ADPCM 音頻。 無線隨意網路最早是因應軍事用途而開發,但現在已經廣泛使用於日常生活。根據其應用,無線隨意網路還可以被分類成:
註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