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AA-2飛彈是蘇聯第一種紅外線導引空對空飛彈。AA-2是北約賦予的代號,名稱是環礁(Atoll),蘇聯軍方給予的代號包括K 13、R-3或者是R-13,是蘇聯早期外銷最廣,實戰經驗最多的空對空飛彈。
AA-2是蘇聯根據瑞典空軍上校斯泰格·溫納斯特羅姆提供的完整設計圖,以及中國大陸提供的AIM-9響尾蛇飛彈實物(缺引導頭)仿造而來,外型與AIM-9B非常接近,零部件的配置甚至數量也很接近。有傳言稱,中國大陸提供蘇聯的AIM-9實物,是中華民國空軍F-86戰鬥機於九二四空戰中發射之後,插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一架米格-17戰鬥機上的未爆彈而來。[來源請求]
1958年蘇聯取得中國大陸提供的樣本之後開始仿製,第一枚以逆向工程仿造的R-3飛彈在改裝的米格-19戰鬥機上進行飛行試驗,稍後也在米格-21的原型機Ye-6T上進行測試。第一種量產型編號R-3S(S代表俄文中的量產),成為米格-21F-13戰鬥機的近程武器選配之一。
AA-2主要有三種生產次型。
AA-2也就是R-3S或是K-13是第一種量產型,外型與AIM-9B非常相似,諸多AIM-9B初期的設計缺陷AA2同樣具備,主要在尋標頭同樣採用沒有冷卻的設計,只有在目標尾部很小的範圍能才能鎖定,但總體性能上較AIM-9B稍高。
AA-2C的蘇聯編號是R-3R或K-13R,R表示雷達制導。除了火箭發動機、控制面與彈頭以外,整顆飛彈採用完全不同的設計。導引方式改採半主動雷達導引。可攻擊的角度也擴大為全向位,不受到只能在尾部的限制。
AA-2D的蘇聯編號R-13M或K-13M,是AA-2系列的最後一種次型。尋標器改用新設計與液態氮冷卻,效果比AA-2要好,不過還是必須在目標的尾部才能夠發揮作用。雖然彈體長度比AA-2要短,可是火箭發動機提供幾乎是AA-2兩倍的推力。火箭燃燒時間為3.3到5.4秒之間,可控制的飛行時間為55秒。
AA-2D的另外一個特點是能夠對付發出高熱量的小型地面目標。
AA-2第一次的實戰紀錄是在越戰時期,雖然1966年北越空軍已經攜帶飛彈與美國戰鬥機遭遇,不過直到該年10月,負責掩護EB-66的兩架F-4C成為最早的戰利品。除了大量出現在越戰以外,埃及在1970年到1973年這一段時間之中也有使用。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