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倍徑三年式127毫米炮(日語:五十口径三年式十二糎七砲)是日本海軍於二戰時期使用的小口徑艦炮。自1928年的吹雪級驅逐艦開始,除了秋月級松級驅逐艦之外的各級驅逐艦,皆採用此款驅逐艦主炮。

Quick Facts 三年式50倍徑127毫米炮, 類型 ...
三年式50倍徑127毫米炮
狹霧號驅逐艦及其配備的B型聯裝砲,拍攝於1941年
類型艦炮
原產地 大日本帝國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1928—1966
使用方 大日本帝國海軍
參與戰爭/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
生產歷史
製造數量700
基本規格
重量4,205公斤(9,270英磅)
長度6.483米(21.27英尺)
槍管長度6.265米(20.55英尺)
寬度7

炮彈重量23.5公斤(52英磅)
口徑12.7厘米(5.0英寸)
後膛間斷螺紋式炮閂英語Welin breech block
射擊仰角依砲架類型不同在40-75度之間,約24-27度/秒
迴旋角度300度,約4-6度/秒
射速每分鐘5-10發
槍口初速910米每秒(3,000英尺每秒)
最大射程18,445米(20,172碼)
供彈方式分離式裝藥手動裝填
填充量7.67公斤(16.9英磅)(也有7.28公斤(16.0英磅))
Close

概況

這種火炮水平射擊時可以達到每分鐘10發,炮口初速每秒910公尺的優秀性能,因此在艦隊決戰以及夜間戰鬥能獲得優勢。然而由於原本設計僅供對艦戰鬥使用,因此砲彈需於接近水平的角度進行手動裝填,再加上其各型砲塔轉速過慢,以及未裝備高角度射擊時需要的高射管制裝置,導致其實際上無法進行有效的對空射擊。因而從吹雪型驅逐艦到夕雲型驅逐艦都無法滿足艦隊防空戰鬥的需求。[1]

各種型號

此款火炮在設計初即搭配當時世界上第一種在驅逐艦型上採用的全封閉式炮塔,可以對抗各種惡劣天氣及在交戰時提供炮組成員有限的防護。

聯裝炮

A型
最初的設計,吹雪型Ⅰ型(及改Ⅰ型)所搭載的砲塔。最大仰角40度、最低仰角-7度的平射炮,兩門炮不能獨立仰俯。炮塔的護盾為9-12毫米鋼板,炮室重24.5噸。
B型
吹雪型Ⅱ型、Ⅲ型以及部分初春型、改裝前的千鳥型水雷艇所配備的砲塔。特徵在左右兩門炮管可各自獨立仰俯,以及最大仰角從40度提高至75度。另外為了減重將炮盾改為3.2毫米厚,然而由於厚度過薄導致即使以角鋼加強結構仍無法抵擋惡劣氣候時的海水衝擊,因此又稍微加厚並於砲塔外另以鋼桿加強結構[2]。然而由於彈頭與裝藥仍需分開手動填裝導致上彈時需要將炮管降至平射,高射時射速僅為每分鐘4發(相較而言10厘米高射炮為每分鐘19發,12.7厘米高射炮為每分鐘14發),以及未裝備高角度射擊時需要的高射管制裝置,實際上不能和同時代美英等國驅逐艦裝備的高平兩用砲一樣對空戰鬥。此外為使兩門炮管可獨立俯仰而增加的設備導致重量增加至約32噸,造成頭重腳輕,因此在友鶴事件發生後進行額外的改善,最終砲塔的設計更接近C型。
B型改1
仰角55度。初春型驅逐艦「有明」和「夕暮」採用的砲塔。
C型
將B型炮恢復至平射專用後的版本(75度仰角降低至55度)。在白露型朝潮型陽炎型上搭載。
D型
夕雲型島風(丙型)上採用的型號,再次將最大射擊仰角提高到75度,但並沒有改良填裝機構。

單裝炮

A型
B型聯裝砲的單裝版本,最大射擊仰角75度,炮室重量約為17噸。搭載於改裝前的千鳥型水雷艇上。
A型改1
最大射擊仰角75度,在初春型上搭載。不過「白露」號驅逐艦上搭載了本型的仰角55度版本。
B型
最大射擊仰角55度。搭載在除「白露」外地其他白露型驅逐艦。

註釋

參考文獻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