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非轉譯區(5′ UTR)是指成熟mRNA位於編碼區(CDS)上游、5′端帽下游不被轉譯為蛋白質的區域。
5′非轉譯區從轉錄起始位點開始,在起始密碼子的前一個核苷酸處結束,可以包含通過調控元件控制基因表達的元件。在原核生物中,5′非轉譯區通常含有核糖體結合位點(RBS),即夏因-達爾加諾序列(AGGAGGU)。
真核生物5′非轉譯區的中位數長度一般約為150核苷酸(nt),但有些可長達數千鹼基。有些病毒和細胞的基因有着非常長和結構性的5′非轉譯區,這可能會影響基因表達。平均而言,3′非轉譯區往往是5′非轉譯區的兩倍長。[1]原核生物mRNA的5′非轉譯區通常更短。
5′非轉譯區雖然不翻譯為蛋白,但可能含有以下調控序列:
- 蛋白質結合位點,這可能會影響mRNA的穩定性或轉譯,例如應答鐵離子調控基因表達的鐵反應元件。
- 核糖開關。
- 促進或抑制轉譯起始的序列。
- 5′非轉譯區內的內含子與調控基因表達和mRNA出核轉運有關。[2]
選擇性剪接和轉錄起始位點的變化可以產生替代5′非轉譯區。5′非轉譯區的多樣性會導致其基因表達的變化,這是由選擇性5′非轉譯區內包含的調控元件決定的。[3]5′非轉譯區內的序列突變或長度改變已被證實與多種人類疾病有關,例如遺傳性血小板增多症。[4]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