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立茲獎由普立茲獎委員會於2023年5月8日頒發,以表彰新聞工作者和作家在2022年中的傑出報道和作品。[1] [2]
獲獎名單
獲獎者和入圍者名單如下,獲獎者以下劃線標記:
突發新聞報道獎 |
---|
《洛杉磯時報》的工作人員披露了市政府官員之間包含種族主義言論的錄音,並對隨後引發的動盪進行了報道,此外它們還深入報道了影響當地政治的種族問題。[6] |
《政客》:其員工喬希·格斯坦(Josh Gerstein)、亞歷克斯·沃德(Alex Ward)、彼得·S·卡內洛斯(Peter S. Canellos)、海莉·福克斯(Hailey Fuchs)和海蒂·普爾茲比拉(Heidi Przybyla),獨家報道了美國最高法院關於推翻「羅訴韋德案」意見草案被泄露這一事件。(委員會將其從最初提交的全國報道類別移至該類別)[7] |
《紐約時報》:該報員工對紐約市十年來最嚴重的火災進行了緊急而全面的報道,報道不僅在多個方面展現了該事件的責任追究過程,還以充滿同情的角度描繪了17位遇難者及長期居住在布朗克斯高層建築中岡比亞居民的故事。[8] |
調查報道獎 |
---|
《華爾街日報》:其員工對50個聯邦機構官員之間存在的財務及利益衝突問題進行了責任追究報道,揭露了這些官員在監管股市的同時,違規買賣股票;並曝光了其他政府人員犯下的違規行為。[9] |
《三藩市紀事報》:旗下員工華金·帕洛米諾(Joaquin Palomino)和特麗莎·塔達尼(Trisha Thadani)對三藩市政府未能兌現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安全住房的承諾進行了調查,他們創建了一個數據庫,來展示了政府資助的公寓中住戶因吸食過量毒品而死亡的情況。[10] |
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其工作人員揭露了該州青少年司法體系的系統性問題,這些問題危及了青少年的安全以及犯罪受害者的權益。他們的報道推動了該體系三十年來最大規模的立法改革。[11] |
釋義報道獎 |
---|
《大西洋月刊》記者凱特琳·迪克森(Caitlin Dickerson)對特朗普政府強行將移民兒童與父母分離的政策進行了深入的報道。這項政策導致了持續至今的虐待行為,甚至在現任政府下仍未得到完全解決。[12] |
《ProPublica》:其記者杜阿·埃爾代布(Duaa Eldeib)的報道清楚地展示了美國醫療保健系統在降低可預防死產數量方面的失敗[13] |
《華盛頓郵報》:其記者特倫斯·麥考伊(Terrence McCoy)對亞馬遜的破壞進行了全面的調查報道,他的報道利用豐富的數據和圖片,揭露了那些視開發亞馬遜為自己權利的人、尋求保護原住民社區的人,以及那些急於保護地球的人之間的衝突。[14] |
地方報道獎 |
---|
《密西西比州今日報》記者安娜·沃爾夫(Anna Wolfe)的報道揭露了前密西西比州州長利用職務之便將數百萬美元的州福利資金用於為家人和朋友謀利的事件,這件事也涉及到NFL的四分衛布雷特·法夫爾(Brett Favre)。 [15] |
《AL.com》記者約翰·阿奇博爾德(John Archibald)、阿什利·雷姆庫斯(Ashley Remkus)、拉姆齊·阿奇博爾德(Ramsey Archibald)和查倫·史蒂芬斯(Challen Stephens)的系列報道揭露了布魯克賽德鎮警察部門利用居民來虛增收入的行為。這一報道促使了警察局長辭職、四項新法律的制定並啟動了州級審計調查。[15] |
《洛杉磯時報》:其工作人員對該州合法大麻產業進行了報道,他們結合了衛星圖像、公眾搜索記錄和實地調查,揭露了這一產業中普遍存在的犯罪行為、勞動虐待和環境危害。[16] |
全國報道獎 |
---|
《華盛頓郵報》記者卡羅琳·基奇納(Caroline Kitchener)深入呈現了羅訴韋德案判決後所帶來的複雜的影響,其中包括一名德州青少年在新限制下無法墮胎而生下雙胞胎的故事。[17] |
路透社:其記者喬舒亞·施奈爾(Joshua Schneyer)、米卡·羅森伯格(Mica Rosenberg)和克里斯蒂娜·庫克(Kristina Cooke)通過為期一年的調查,揭露了全球兩大汽車製造商和阿拉巴馬州的一家禽類供應商違反童工法律,剝削無證移民兒童的行為。[18] |
《紐約客》特約撰稿人史蒂芬妮亞·塔拉德里德(Stephania Taladrid)的報道,聚焦在新墨西哥州、德克薩斯州和墨西哥那些被捲入墮胎鬥爭中的個體,包括地下墮胎服務的故事、尋求醫療保障的女性以及休斯頓一家墮胎診所的最後時光。[19] |
國際報道獎 |
---|
《紐約時報》工作人員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情況進行了報道,包括對布查鎮烏克蘭人死亡情況進行為期八個月調查,以及對負責殺戮行為的俄羅斯部隊的報道。[20] |
路透社:其記者保羅·卡斯滕(Paul Carsten)、大衛·路易斯(David Lewis)、里德·萊文森(Reade Levinson)和莉比·喬治(Libby George)報道了尼日利亞軍方十多年來實施的致命性暴力活動,他們強迫數千名被博科聖地叛軍解救出來的婦女墮胎,還屠殺了她們數十名活着的孩子。[21] |
《華爾街日報》:其記者雅羅斯拉夫·特羅菲莫夫(Yaroslav Trofimov)和詹姆斯·馬森(James Marson)在烏克蘭戰爭不斷變化的前線進行了富有遠見的實地報道,他預測了俄羅斯對基輔的進攻,並記錄了烏克蘭士兵和平民在遭受巨大破壞的情況下頑強抵抗的情況。[22] |
評論獎 |
---|
《AL.com》員工凱爾·惠特邁爾(Kyle Whitmire)的專欄文章記錄了阿拉巴馬州南方邦聯在當今社會中帶來的持續不斷的種族主義行為。通過對該州首府、豪宅和紀念碑的參觀以及回憶被遺忘的歷史,記者展現了這一歷史事件帶來的持續影響。[24] |
《華盛頓郵報》:其員工莫妮卡·赫西(Monica Hesse)表現了許多美國人在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後,對於失去墮胎權而感到的憤怒和恐懼。 [24] |
《大西洋月刊》:其員工索奇特爾·岡薩雷斯(Xochitl Gonzales)的專欄文章內容深刻、多變且有趣,探討了美國中產階級和主流白人文化如何扼殺了少數族裔的身體和情感表達。(該獎項由評審團從最初提交的批評類別移至此類別。) [24] |
社論寫作獎 |
---|
《邁阿密先驅報》編輯委員會的社論揭露了佛羅里達州官員在過去幾十年中未能履行對納稅人提供公共設施和服務的承諾,儘管這些項目得到了納稅人的資金支持。[25] |
《紐約時報》的報道強調了右翼極端分子所帶來的恐怖且暴力的威脅,並論證了只要投入資源,美國已經具備應對這些威脅的工具和手段。[25] |
《休斯頓紀事報》的莉薩·福肯伯格(Lisa Falkenberg)、喬·霍利(Joe Holley)、尼克·鮑威爾(Nick Powell)以及米高·林登伯格(Michael Lindenberger,已故)的報道幫助德克薩斯州的讀者理解烏瓦爾德悲劇——包括槍擊事件本身及警察和其他官員的失職反應,並鼓勵公眾將悲痛轉化為行動,以保障未來的公共安全。[25] |
突發新聞攝影獎 |
---|
美聯社攝影團隊因其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初期拍攝的獨特且緊迫的圖像而獲獎。這些照片記錄或戰線了其他新聞機構撤離後馬里烏波爾的毀滅、基礎設施遭受攻擊的平民受害者,以及逃離的烏克蘭人民所展現的堅韌精神。[27] |
《紐約時報》:其攝影記者林賽·阿達里奧(Lynsey Addario)的照片中,一名烏克蘭母親、她的兩個孩子和一名教堂成員倒在基輔郊區的街道上,背景是一枚迫擊炮彈在「安全通道」上爆炸的場景。這張照片清晰地展示了俄羅斯對平民的攻擊。 [27] |
美聯社:其員工拉菲克·馬克布爾(Rafiq Maqbool)和埃蘭加·賈亞瓦德納(Eranga Jayawardena)的圖片記錄了斯里蘭卡經濟崩潰所引發的公憤,包括抗議者與警察的衝突、民眾佔領政府建築的場景,以及抗議者攻佔總統府後的歡慶場面。 [27] |
特稿攝影獎 |
---|
《洛杉磯時報》員工克里斯蒂娜·豪斯(Christina House)深入地了解了一位22歲懷孕、住在街頭帳篷里的女性的生活,她的照片展現了這名女子在帳篷里生活的細節,捕捉了她在努力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情感上的脆弱,並最終展示了她在掙扎中失去孩子撫養權的故事。[28] |
《三藩市紀事報》:其員工加布里埃爾·盧里(Gabrielle Lurie)和斯蒂芬·林(Stephen Lam)關於城市中芬太尼成癮問題的報道,促使官員設立了監督藥物使用的場所, 並推動選民設立了一個監督委員會,以管理收留無家可歸者的酒店(40%的過量吸食毒品死亡事件發生在這些酒店)。 [28] |
美聯社:其攝影團隊拍攝的圖片捕捉了在俄羅斯入侵行動中受困的烏克蘭老人的脆弱、創傷和抗爭;許多老人無法或不願逃離這場災難。 [28] |
音頻報道獎 |
---|
Gimlet Media團隊,特別是團隊中的康妮·沃克(Connie Walker),對自己父親痛苦的過去進行了調查,這項調查揭露了在加拿大的一所印第安寄宿學校中,數百名土著兒童遭受虐待的問題,其中包括沃克家族的其他成員。她將尋找真相的過程與嚴謹的調查報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29] |
《華盛頓郵報》:其員工詹·阿貝爾森(Jenn Abelson)、妮可·鄧卡(Nicole Dungca)、雷娜·弗洛雷斯(Reena Flores)、薩比·羅賓遜(Sabby Robinson)和林娜·穆罕默德(Linah Mohammad)對「無聲門」政策的調查,體現出了全國範圍內無敲門搜查令對人們造成的嚴重影響,記者們通過警察、法官和被突襲受害者的聲音展現了這一問題。此報道推動了政策的變更,並促使部分檢察官撤回了執行請求。 [29] |
密歇根廣播電台:其員工凱特·韋爾斯(Kate Wells)、莎拉·休利特(Sarah Hulett)、林賽·史密斯(Lindsey Smith)、勞拉·韋伯·戴維斯(Laura Weber-Davis)和保萊特·帕克(Paulette Parker)在一個墮胎診所中的錄音,讓聽眾聽到了醫生與患者之間的對話以及整個有爭議的手術過程。[29] |
小說獎 |
---|
《Demon Copperhead》 ,作者:芭芭拉·金索沃(Barbara Kingsolver) |
《信任》,作者:埃爾南·迪亞茲(Hernan Diaz) |
《The Immortal King Rao》,作者:瓦希尼·瓦拉(Vauhini Vara) |
戲劇獎 |
---|
《英語》,作者:薩納茲·托西(Sanaz Toossi) |
《On Sugarland》 ,作者: 阿萊西亞·哈里斯(Aleshea Harris) |
《The Far Country》,作者: 洛伊德·蘇 (Lloyd Suh) |
傳記文學獎 |
---|
《G-Man: J. Edgar Hoover and the Making of the American Century》,作者:貝弗利·蓋奇(Beverly Gage) |
His Name Is George Floyd: One Man's Life and the Struggle for Racial Justice》 ,作者:羅伯特·塞繆爾斯(Robert Samuels)和托盧塞·奧洛魯尼帕(Toluse Olorunnipa) |
《Mr. B: George Balanchine's 20th Century》,作者:詹妮弗·霍曼斯(Jennifer Homans) |
回憶錄或自傳獎 |
---|
《保持真實》,作者:許華 |
《Easy Beauty: A Memoir》 ,作者: 克洛伊·庫珀·瓊斯(Chloé Cooper Jones) |
《The Man Who Could Move Clouds: A Memoir》 ,作者:英格麗德·羅哈斯·孔特雷拉斯(Ingrid Rojas Contreras) |
詩歌獎 |
---|
《Then the War: And Selected Poems, 2007-2020》,作者:Carl Phillips(卡爾·菲利普斯) |
《Blood Snow》,作者: dg nanouk okpik |
《Still Life》,作者:傑伊·霍普勒(Jay Hopler,已故) |
非小說獎 |
---|
《His Name Is George Floyd: One Man's Life and the Struggle for Racial Justice》 ,作者:羅伯特·塞繆爾斯(Robert Samuels)和托盧塞·奧洛魯尼帕(Toluse Olorunnipa)(被委員會從傳記類別中移至此獎項類別) |
《漢字王國——讓中國走向現代的語言革命》 ,作者:石靜遠 |
《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作者:戴維·G·哈斯克爾(David G. Haskell) |
《Under the Skin: The Hidden Toll of Racism on American Lives and on the Health of Our Nation》 ,作者:琳達·維拉羅薩(Linda Villarosa) |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