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希莉亞(英語:Hurricane Celia)是2010年6月下旬東太平洋開放水域上空形成的一場強勁的熱帶氣旋,可以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達到五級颶風標準。系統由6月18日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東南方向約595公里的一股東風波[注 1]發展而成,然後迅速組織,深層對流將中心包裹起來,於6月20日達到颶風強度[注 2]。受風切變影響,颶風強度在接下來幾天裏呈現波動,無法得到顯著發展,所以沒有對陸地構成威脅。6月24日風切變減少後,氣旋快速增強至風力時速260公里[注 3],最低氣壓估計為921毫巴百帕,27.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達到最高強度後不久,風切變開始增多,系統進入更為乾燥、穩定的大氣環境。接下來的42小時裏,希莉亞的持續風速降至熱帶風暴水平,到6月27日時,其移動速度也開始減緩。雖然外界環境不利,但氣旋還是在6月28日再次達到熱帶風暴標準[注 4],再於當晚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希莉亞的殘留向北飄流,前進方向形成逆時針環路,最終在6月30日消散。

Quick Facts 形成, 消散 ...
颶風希莉亞
Hurricane Celia
五級颶風(美國
Thumb
6月24日,正處於四級強度的颶風希莉亞
形成2010年6月18日
消散2010年6月30日
2010年6月28日起退化成殘留低氣壓
最高風速1分鐘持續 160英里/小時(260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921毫巴百帕);27.2英寸汞柱
(估計值)
死亡0
損失
影響地區瓦哈卡州格雷羅州克利珀頓島
2010年太平洋颶風季的一部分
Close

颶風希莉亞存在期間始終遠離有人口居住的陸地,但風暴產生的大浪仍然促使氣象部門向墨西哥南海岸沿線發佈公告,氣旋的外圍雨帶還給瓦哈卡州格雷羅州部分地區帶去中等程度降水。由於颶風強度很高,持續時間也長,因此2010年6月東太平洋盆地的氣旋能量指數創下歷史新高。

起源

Thumb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2010年6月5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發現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西岸進入大西洋,並發展出結構混亂的擾動天氣區。系統向西移動,在穿越大西洋期間基本沒有發展,於6月17日穿越中美洲進入太平洋[2]擾動天氣在特萬特佩克灣東南偏南方向數百英里外向西北偏西方向緩慢移動,氣象機構估計系統不會有顯著發展[3]。到6月18日時,散射儀數據表明系統中已有表面環流形成,整體組織結構也有明顯改善[2][4]。當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發佈熱帶氣旋形成警報,估計系統會在48小時內成為熱帶氣旋。這個時候,對流帶狀特徵已經開始將系統中心包裹起來,但還缺乏中心密集雲層的覆蓋。由於低氣壓所在海域存在中等強度風切變,氣象部門估計系統的發展速度會比較緩慢[5]協調世界時下午18點左右,系統的組織結構已有顯著改善,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位於墨西哥阿卡普爾科東南方向約595公里洋面的系統歸類為熱帶低氣壓[2]。不過該機構在實際操作中要到次日清晨才開始發佈警報[6]

成為熱帶低氣壓約18小時後[2],系統中心已被深層對流包裹,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因此將其升級成熱帶風暴並以「西莉亞」(Celia)命名。衛星圖像顯示氣旋表面已開始發展出眼狀特徵,表明快速增強可能接踵而至。受北面的中層高壓脊影響,西莉亞以相對緩慢的速度向西南偏西方向移動[7]。到6月19日晚,系統已呈現出層次分明的結構,中央密集雲層內有風眼出現[8]。受東向風切變的不利影響,氣旋的增強暫停了幾個小時[9]UTC6月20日下午18點,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認為西莉亞的風速已達每小時120公里,因此將其升級成颶風[2]。這天風暴的衛星圖像上風眼時有時無[10],但直到6月21日下午也未能完全成形,系統這時呈垂直傾斜狀態,下層環流移位至中層環流的東北方向。西莉亞的外流受到持續存在的東向風切變限制,所以增強程度有限[11]

Thumb
6月24日,颶風西莉亞逐漸增強的紅外線衛星圖像。

6月21日晚,風暴繼續受之前的高壓脊影響轉朝正西方向沿高壓脊南側移動,氣旋此前正是因受該高壓脊影響而向西南偏西方向前進。颶風轉向時,其中已出現第二層風眼牆,表明西莉亞會在這層風眼牆得到進一步發展後繼續強化。[12]數小時後,系統強度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二級颶風標準[2]。短暫發展出明顯的中央密集雲區後[13],風暴的結構開始退化,但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不明[14]。6月22日晚,西莉亞減弱成一級颶風,衛星圖像上的風眼消失,被系統上空的捲雲阻擋[15]。次日早上,風眼再度形成,系統變得更加對稱,隨即重新達到二級強度標準[16]。西莉亞的組織結構在這天不斷改善,強度也持續走高,到下午時已接近大型颶風標準[注 5][2]。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當時的實際操作中以為西莉亞這時已成為大型颶風,但風暴過後的重新分析結果表明系統風力時速沒有超過175公里[2][17]

最高強度及消散

Thumb
颶風西莉亞達到最高強度時的紅外線衛星圖像。

雖然氣象機構沒有發現任何有可能妨礙西莉亞發展的因素,但風暴卻在6月23日晚出乎意料地再度弱化,其風眼迅速消亡,中心密集雲區也變得不對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氣象學家托德·金伯蘭(Todd Kimberlain)表示,這種情況「令人費解」[18]。不過,經過這突然的減弱後,增強接踵而至。風暴中心上空形成非常強烈的對流,部分雲頂溫度低至零下86°C,但直到6月24日早上也沒有風眼形成[19]。西莉亞的組織結構在這天持續改善,風眼完全成形,結構也更加對稱[20]。風暴很快進入快速增強期,達到四級颶風強度[21],成為有紀錄以來於6月在東太平洋成為四級颶風的極少數熱帶氣旋之一[22]。當晚,西莉亞進一步強化成五級颶風,又成為有紀錄以來東太平洋第2場在6月形成的五級颶風[23]UTC6月25日凌晨0點左右,颶風西莉亞達到持續風速每小時260公里,中心氣壓估計為921毫巴百帕,27.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2]。風暴呈現出層次分明的風眼,估計直徑為27至37公里[24]

6月25日上午,颶風西莉亞開始略朝西北方向轉向,進入大氣環境更為穩定、海水溫度較低並且風切變更多的海域,並因這些不利因素的共同影響迅速減弱[25]。到了6月26日,雲頂溫度已有回升,颶風關聯的對流也大幅減少。進入轉向氣流較弱的洋面後,風暴開始迴轉向西移動。[26]估計氣旋在此期間行經海域的水溫約為25°C,然後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東南方向約1535公里洋面降級成熱帶風暴[2]。系統關聯的大部分對流都已消亡,環流中心也暴露出來,只有北面還有小規模降雨和雷暴[27]。6月27日,系統在太平洋開放海域上空逐漸停止前進,但在熱帶風暴強度上保持的時間超過氣象部門預計[28]

6月28日,西莉亞內部有間歇性的深層對流爆發,因此衛星強度估算結果認為系統風速保持在每小時65公里左右[29]。風暴接下來與下層西向氣流結合,前進方向形成小規模逆時針環路。當天下午,氣旋退化成不含對流的殘留低氣壓系統[2],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實際操作中還認為系統屬熱帶低氣壓,直到6小時後才發佈最後一份公告[30]。西莉亞的殘留繼續向北飄流,最終於6月30日在南下加利福尼亞州最南端的西南方向約1590公里洋面消散[2]

影響和紀錄

Thumb
颶風西莉亞在6月25日逐漸減弱

颶風存在期間始終沒有對主要陸地或有人口居住的島嶼構成顯著威脅[2]。風暴發展早期給瓦哈卡州格雷羅州部分地區帶去中等程度降水[31],不過當地沒有報告出現人員喪生或建築破壞。由於離岸流連續多天保持強勁,因此兩州海灘地區增加了救生員待命[32]。6月22日,墨西哥哈利斯科州國家平民保護系統將沿海地區的警戒級別提高到二級。風暴在海岸線附近產生大浪,有關部門敦促人們對出海或前往近海水域保持謹慎。[33]警報區域之後還擴展到米卻肯州科利馬州沿海地區[34]索科羅島並不在風暴的預計行經路線上,但還是發佈了預防性警報[35]。6月22至23日,西莉亞的外圍雨帶為法國克利珀頓島帶來不穩定天氣,不過該島沒有人口居住,所以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未發佈任何警告[36]

6月24日晚,西莉亞成為五級颶風,進一步穩固了它作為2010年太平洋颶風季最強風暴的地位。氣旋的最高風速為每小時260公里,最低氣壓921毫巴(27.2英寸汞柱)[23][37]。這兩項數字讓西莉亞成為有紀錄以來東太平洋在6月形成的第2強颶風,也是第2場颶風,上一次東太平洋出現的6月五級颶風是1973年颶風艾娃,其強度也勝過西莉亞。此外,西莉亞的強度當時可以在有紀錄以來所有太平洋颶風中排到第11位。[22][2]2009年10月,颶風裏克達到五級颶風強度,2009和2010年由此成為有紀錄以來東太平洋首次在連續兩年裏都有五級颶風形成[22][38],第二次連續兩年裏都有五級颶風形成是2014年的瑪麗和2015的帕特里夏。根據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月度熱帶天氣概要,2010年6月東太平洋的氣旋能量指數創下6月的新紀錄,這其中主要是受到颶風西莉亞的影響[39]

參見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