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米騷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18年米騷動,是指日本在1918年因稻米價格飆升而造成的一系列騷亂事件,在日本近代史常直接以「米騷動」稱之。這次騷動亂直接導致寺內正毅的內閣垮台。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6年6月19日) |
![]() | 此條目可參照日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起因
1918年,米價暴漲造成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對於以米為主食的農村地區衝擊尤為嚴重。由於當時政府法定收購價與居高不下的時常價格之間的巨大差距,農民對於那些讓米價格失控的米商和政府官員產生了極大的敵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米價達到了高峰。由此引發的通貨膨脹造成大量消費品和房租價格飆升,結果令都市居民也出現不滿情緒。政府不但沒有解決已存問題,反而因為西伯利亞出兵需要軍糧,買盡了市場上的米,使米價繼續上漲。政府在干預經濟方面表現無能,造成對其不滿的抗議由農村擴散至城市。
過程
1918年7月23日,米騷動首先在富山縣下新川郡的小漁村魚津町開始。起初,這只是一次和平的請願,但事態很快升級為暴亂、罷工、搶劫、蓄意襲擊警局和政府機關乃至武裝衝突。1918年9月中旬,在日本全國共38座城市,153個鄉鎮及177個村中出現了超過623起騷亂,參與者逾200萬人。由於1918年俄羅斯帝國剛發生推翻帝制的二月革命以及主張共產主義的十月革命,日本政府採取大力鎮壓的處理方式。事後約有25000人被逮捕,其中8200人被以不同的罪名判刑,輕則罰款,重則死刑。[1]
由於對騷動爆發負有責任,首相寺內正毅及其內閣成員於1918年9月29日辭職,之後,原敬組織了首屆政黨內閣。學者認為日本為減輕當本土大米的供應緊張狀況,因而加強殖民地朝鮮和台灣的大米生產、並進口更多的外地大米至內地,以解內地缺米之憂;朝鮮和臺灣對內供米減少,朝鮮農民只能從滿洲進口雜糧充飢。[2][3]
相關條目
參考書系
- 比斯利, W.G. 日本帝國主義1894~1945(Japanese Imperialism 1894–1945). 牛津大學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ISBN 0198221681.
- Macpherson, W. J.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apan 1868–194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978-0521557924.
- 史密特卡, 米高. 日本战前经济发展(1600~1960:日本经济史)(Japanese Prewar Growth (Japanese Economic History 1600–1960)). 勞特利奇. 1998. ISBN 0815327056.
註釋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