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英語: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CECC)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東歐地區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塞爾維亞黑山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希臘之間展開的經貿合作。

快速預覽 簡稱, 成立時間 ...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
Thumb
簡稱16+1→17+1→14+1
成立時間2012年4月26日
會員
 中國
5個觀察員國家或組織
3個退出國家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長
中國 鄧勵
目標區域合作
網站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
關閉

該機制原本簡稱16+1,2019年希臘加入,使得該合作機制升級爲17+1[1]。後因立陶宛在2021年3月宣佈退出17+1合作,只剩下16+1[2]。2022年8月,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政府先後宣佈退出合作機制,現存14+1[3]

成員

至2022年8月,有15個成員國家:

更多資訊 中方, 中東歐方 ...
關閉

5個觀察員國家或國際組織:

更多資訊 國家, 國際組織 ...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觀察員
國家 國際組織
關閉

歷屆領導人會晤

自2012年起,中國與中東歐16國建立起領導人會晤機制,每年舉行一次,由中國國務院總理和中東歐國家的政府首腦或有關領導人出席。以下表格記錄的是歷次會晤的基本情況[4]

更多資訊 次數, 舉辦國 ...
次數 舉辦國 舉辦地 日期 會晤主題
1  波蘭 華沙 2012年4月26日
2  羅馬尼亞 布加勒斯特 2013年11月26日 「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3  塞爾維亞 貝爾格萊德 2014年12月16日 「新動力、新平台、新引擎」
4  中國 蘇州 2015年11月24日 「新起點 新領域 新願景」
5  拉脫維亞 里加 2016年11月5日 「互聯、創新、相融、共濟」
6  匈牙利 布達佩斯 2017年11月27日 「深化經貿金融合作,促進互利共贏發展」
7  保加利亞 索菲亞 2018年7月7日 「深化開放務實合作,共促共享繁榮發展」
8  克羅地亞 杜布羅夫尼克 2019年4月12日 「搭建開放、創新、夥伴之橋」
關閉

歷屆領導人峰會

第九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原定於2020年在中國舉行[5],受新冠疫情影響推遲,並於2021年2月9日以視訊方式召開,是合作機制創建以來最高級別的領導人會晤,波黑捷克黑山波蘭塞爾維亞五國首次由國家元首與會[6],但其中有六個參與國保加利亞斯洛文尼亞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羅馬尼亞沒有派出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級別的官員出席[7]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作為中方代表和中東歐國家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或有關領導人出席會議。

更多資訊 次數, 舉辦國 ...
次數 舉辦國 舉辦地 日期 會晤主題
9  中國 視訊會議 2021年2月9日[註 1]
關閉

秘書處

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是設在中國外交部的中方機構,於2012年9月成立,負責協調籌備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國家協調員會議等活動,以及溝通協調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9];秘書處設秘書長、執行秘書長、副秘書長,執行秘書長和副秘書長分別由歐洲司司長和一位歐洲司副司長擔任。2015年4月,中國在外交部設立「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事務特別代表」職務,首任特別代表為霍玉珍大使[10]

歷任秘書長

退出

2021年3月,立陶宛國家廣播電視台報道立陶宛外長格比亞魯斯·藍斯柏吉斯表示,北京和立陶宛之間的合作「幾乎沒有帶來任何好處」,而立陶宛國會也同意退出17+1合作[12]。維爾紐斯方面認為,中國搞17+1合作其實是要分化歐盟,呼籲各歐洲聯盟成員國要採取更團結、更有效的27+1模式,共同以團結和強大的歐盟一致應對中國[13]

2022年上半年,立陶宛鄰國愛沙尼亞表示正在考慮退出16+1合作,總理卡婭·卡拉斯並拒絕中國出席視訊會議的邀請[14]中歐國家捷克也透露可能退出的意向[15]。同年8月11日,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正式宣佈退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機制」[16],至此波羅的海國家全數退出。

參考文獻

註釋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