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運輸服務類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士(英語:bus、omnibus)是一種由中型或大型汽車運輸乘客的公共交通服務。
巴士的名稱來自法語的「voiture omnibus」,意義是「公共的車輛」,之後演變成「omnibus」(公共的),再簡化成「bus」(巴士)。
巴士在中文地區中的名稱不盡相同。
最早的巴士概念,可追朔自1662年的法國巴黎的運輸服務「五索爾馬車」,一度頗受大眾歡迎,然而由於巴黎議會頒佈的法令不允許「士兵、隨從、僕人和其他勞動者」使用這項服務以及車資漲價,使得「五索爾馬車」在15年後便走入歷史。而公共馬車變得普及則是1820年代的事。
1824年,英國道路收費站管理人 John Greenwood,在曼徹斯特與彭德爾頓(Pendleton)經營公共馬車服務,駕駛人應乘客請求隨時讓乘客上下車。
1826年,法國退休軍官 Stanislas Baudry 在法國西北部的南特市郊開設麵粉廠,並將蒸汽機排出的熱水供人洗澡而興建公眾浴場,而且提供南特市中心與公眾浴場之間的接駁馬車服務。[8]當他發現有些市民利用他的接駁馬車作為交通工具,但並非前往他開設的公眾浴場,他開始將接駁馬車事業化,成立企業提供公共馬車服務。
1829年7月4日,世界第一輛校車的製造商,英國人George Shillibeer的公共馬車出現於倫敦街頭,他開設了帕丁頓與英格蘭銀行之間的路線,並於沿線設新路(New Road)、薩默斯鎮(Somers Towns)與市路(City Rd)等停靠站,每日每個方向4班。不到十年,這一服務在法國、英國及美國東岸各大城市(如巴黎、里昂、倫敦、紐約)變得普及。
在公共馬車普及化後,蒸氣式巴士(Steam buses)與無軌電車(Trolleybuses)陸續面世。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引擎技術逐漸成熟,使用一輛參考平治一款汽車(Benz Viktoria)生產、可載六位乘客以內燃機驅動的巴士Benz Omnibus於1895年在德國Siegerland營運兩條巴士路線。
現在大部分巴士仍以汽油、柴油引擎為動力。近年有些國家開始研發使用液化石油氣、壓縮天然氣、油電複合動力系統和純電力驅動的巴士。
這種路線的巴士無論乘客上下車情況,都會固定在每個停靠點停車。
這種路線的巴士若車上沒有乘客告知司機要在此停靠點下車,且停靠點無人候車,則不會停車。乘客告知司機的方式有口頭告知和使用設備告知(按鈴、拉繩)兩種。這種巴士在中國大陸被稱為「鈴停巴士」。[10]由於減少了不必要的停車,其平均速度相比固定停車巴士更高。
由於巴士需要與其他汽車共用同一路面資源,其班次無法像有獨立路權的軌道交通工具系統(如地鐵)般穩定,因此部分城市為解決此問題,便在路上劃出只准巴士和無軌電車使用的行車線,台灣稱為公車專用道,中國大陸稱作公交專用道,香港稱為巴士專線。在一些較特殊的情況下,甚至有整條街道皆劃作專用道的情況。
巴士快速交通系統(英語:bus rapid transit,縮寫為BRT)是一種以巴士為基礎的新型大容量快速交通方式,結合地鐵與捷運的高運載力、速度與巴士系統的低成本、靈活性和簡單性,使用高載客量的巴士(如掛接巴士)在專用道上行駛,並在特定的站點設立專用月台。這系統相較於一般巴士能提供更高運載力,而巴士班次亦不受交通擠塞影響能變得更穩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