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鳥糞(Guano)又稱鳥糞石,是海鳥、蝙蝠或海豹排泄物與動植物殘體混雜而成的一種細顆粒混合物。作為一種糞肥,鳥糞是一種高效肥料,因為它含有極高的氮、磷和鉀含量: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素。它可作肥料,而且在歷史上也曾是氮、磷元素的重要來源,用於戰爭用火藥的生產之中。在20世紀,產海鳥糞的鳥類成為保護計劃的重要目標,並影響了環境意識的發展。今天,海鳥糞越來越受到有機農民的追捧[1]。
不可持續的海鳥鳥糞開採過程可能會導致棲息地永久性破壞和數百萬隻海鳥的死亡。[2]
蝙蝠糞在世界各地的洞穴中都有發現。許多洞穴生態系統完全依賴蝙蝠透過其蝙蝠糞便提供營養,而蝙蝠糞便則為細菌、真菌、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提供支持。蝙蝠從洞穴中消失可能會導致依賴其蝙蝠糞便的物種滅絕。不可持續地採集蝙蝠糞便可能會導致蝙蝠放棄棲息地。
從成分上來講,海鳥糞是多種鈣磷酸鹽的混合物,包括鈣磷礦(CaHPO4 · 2 H2O)、三斜磷鈣礦(CaHPO4)、白磷鈣礦(Ca9(Mg,Fe)[HPO4/(PO4)6])以及各類磷灰石、硝酸鹽和有機物等。根據氮磷的含量不同,又可分為氮質海鳥糞與磷質海鳥糞兩種,其中磷質海鳥糞因含不溶磷酸鹽,常發現於多雨、氮成分流失較多地區。
19世紀時,出產於南美國家如秘魯、玻利維亞、智利以及太平洋群島和西非的海鳥糞,因易得和富含氮、磷元素,成為各主要西方國家相爭奪的重要戰略資源。19世紀70年代,南美國家對於海鳥糞與硝石開採權的爭奪,導致秘魯-玻利維亞與智利之間硝石戰爭的爆發。在硝石戰爭(1879年–1883年)期間,智利佔領了大部分海鳥糞的和秘魯的硝酸鹽產區,使其國庫在1879年至1902年期間增長了900%,這得益於新獲得的土地的稅收[3]。而且,來自南美的海鳥糞與硝石由於運輸時常受阻而造成的資源不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研究開發其他氮、磷化合物合成方法的推動力,20世紀早期德國人發明的哈伯-博施法合成氨即是一例,德國藉此技術得以避開英國等國利用南美自然資源而對其軍火、肥料生產的控制。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