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寮遺址是臺灣的考古遺址,出土於嘉義縣太保市,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1]。自2009年6月3日公告後,現已依《文化資產保存法》指定為縣定遺址保留,並由嘉義縣政府管理。將白鴿厝小段等14筆土地,東西長560公尺,南北寬560公尺,共計313,600平方公尺之面積,採縣定遺址對魚寮遺址保存[2][3]。
簡介
魚寮遺址約於1940年前後由嘉義農學校教諭吉田茂所發現,並首見於鹿野忠雄在《東南亞細亞民族學先史學研究》中對該遺址命名為「魚寮型遺址」[4][1]。但此遺址自發現後未受到當局政府重視,直到2003年,高鐵大道開挖,且太保市公所有意建造納骨塔,才引起當地居民關注,並開始一連串保護遺址行動,遺址才獲得中華民國政府的保留[5]。
魚寮遺址包含兩層不同時代的史前文化:下層為繩紋紅陶文化牛稠子類型,上層的史前文化為大湖文化魚寮類型,尤其在魚寮遺址是嘉義平原最早發現的史前遺址之一,能夠代表嘉義平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樣貌[1]。遺址目前種植甘蔗,大部分區域保存良好[1]。
魚寮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物種類有石器與陶器兩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魚寮遺址出土高腹圜底罐與魚寮遺址出土球形豆,目前收藏在臺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高腹圜底罐功能可能為儲存,此類陶罐在其他考古遺址極少發現[6]。球形豆為特殊罕見的陶器,其功能可能為祭祀用品,目前只在此遺址發現過[7]。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