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國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來西亞國旗又稱輝煌條紋(英語:Flag of Malaysia / Stripes of Glory,馬來語:Bendera Malaysia / Jalur Gemilang),是馬來西亞的國家主權象徵之一。[1]
國旗由十四道紅白相間的橫條所組成,左上角為藍底加上黃色的新月及十四芒星圖案。長寬比例為2 : 1。
這道旗幟由莫哈末·韓查設計,從373個參賽作品裏選出。自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成立時正式啟用。
象徵意義
14道紅白相間的等寬橫條原代表馬來西亞成立時馬來亞的11個州和砂拉越、北婆羅洲(今沙巴)和新加坡,自新加坡在1965年獨立後,又代表馬來亞11個州屬及砂拉越、沙巴和聯邦政府的平等關係。
十四條紅白相間的條紋象徵馬來西亞十三個州和聯邦政府的地位相等。新月象徵馬來西亞的官方宗教——伊斯蘭教。十四個角的星星象徵馬來西亞十三個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團結一致。黃色象徵國家元首和各州統治者。深藍色象徵馬來西亞人民團結一致。紅色象徵馬來西亞勇於捍衛主權和面對挑戰。白色象徵馬來西亞純潔和美好。
國旗格式



國旗建議草案
其它主權旗幟
其它主權旗幟
-
馬來西亞陸軍旗 比例: 1:2
-
馬來西亞空軍旗 比例: 1:2
-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旗 比例:1:2
-
馬來西亞最高元首後旗 比例:1:2
-
馬來西亞副最高元首暨攝政旗 比例:1:2
國旗歌
《輝煌條紋》(馬來語:Jalur Gemilang)是一首歌頌馬來西亞國旗的愛國歌曲,也是每年8月31日舉行國慶日演奏的國旗歌,歌詞描述國旗的象徵意義,代表馬來西亞子民的奉獻和驕傲。
現行版本的馬來西亞國旗歌於2003年8月9日發佈,由西索(Siso Kopratasa)作詞、拿督蘇海米(藝名Pak Ngah)作曲。[3]
原始版本的國旗歌是《我們的國旗》(Benderaku)[4],又名《馬來西亞之旗》(Bendera Malaysia),原名《馬來亞之旗》(Bendera Malaya)。
這首歌曲由詞曲作家托尼·豐塞卡(Tony Fonseka)於1957年創作,默迪卡合唱團(Merdeka Choir)演唱,寶石唱片(Ruby Record Industries)發行,收錄在《馬來亞之音系列》(Music of Malaya Series)的首張唱片,編號RE-7201。[5]
原始版本的國旗歌是《我們的國旗》(Benderaku)[4],又名《馬來西亞之旗》(Bendera Malaysia),原名《馬來亞之旗》(Bendera Malaya)。
這首歌曲由詞曲作家托尼·豐塞卡(Tony Fonseka)於1957年創作,默迪卡合唱團(Merdeka Choir)演唱,寶石唱片(Ruby Record Industries)發行,收錄在《馬來亞之音系列》(Music of Malaya Series)的首張唱片,編號RE-7201。[5] 1997年馬來西亞獨立40周年,馬來西亞國旗被命名為「輝煌條紋」,國旗歌同樣被更名,以反映這一變化。
馬來語 | 華語 | 英語 |
---|---|---|
Merahmu bara semangat waja |
紅色是鋼鐵般的精神 |
Your Red represents steely will |
歷代國旗
海峽殖民地及北婆羅洲歷史旗幟
馬來半島歷史旗幟
砂拉越州旗
|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