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逵(1892年3月9日—1970年1月14日),乳名三元,字少雲穆斯林(回教徒)[註 1]陸軍中將加陸軍上將銜,西北軍閥「三馬」之一[3]:1。生於甘肅蘭州府河州。先依附馮玉祥,後投靠蔣介石,任寧夏省政府主席長達17年,集軍政大權及中國國民黨黨務於一身,被人稱為寧夏之「土皇帝」[3]:1。中華民國初期寧夏的控制者,寧夏馬家軍領袖。他繼承其父馬福祥統率寧夏新軍,人稱「寧夏王」。

Quick Facts 馬鴻逵, 第8任甘肅省政府主席 (未到任) ...
馬鴻逵
Thumb
中華民國 第8任甘肅省政府主席
(未到任)
任期
1949年8月3日—1949年12月2日
前任郭寄嶠
繼任王治岐
中華民國 第3任寧夏省政府主席
任期
1931年6月13日—1949年9月23日
前任吉鴻昌
繼任末任
個人資料
出生(1892-03-09)1892年3月9日
 大清甘肅省蘭州府臨夏縣
逝世1970年1月14日(1970歲—01—14)(77歲)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軍事背景
效忠 中華民國
服役 中華民國陸軍
軍銜二級上將
學歷
經歷
Close

早年

馬鴻逵,1892年3月9日出生於甘肅河州韓家集陽窪山村[3]:1。祖父馬千齡,在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時,因勸說馬占鰲(馬千齡之同族侄女婿)降清,被左宗棠稱為「良回」;是馬鴻逵後來自詡他家「不是造反的回回」一語之原由[3]:1光緒初年,馬千齡次子馬福祿中武舉人、武進士[3]:1

1895年,河湟地區之回族、撤拉族人民再次發動反清起義,馬千齡率其子組織民團,對抗起義軍,曾解救被圍清軍總兵湯彥和[3]:1。起義群眾將馬千齡家宅院付之一炬,並到處「捉拿馬進士家的人」,馬千齡趨避藏區,其次子馬福祿和四子馬福祥(馬鴻逵父親)率民團輾轉到蘭州,被陝甘總督陶模收編為步騎兩營,加入進攻河州之清軍,不久歸入董福祥之甘軍[3]:1。時清政府整軍,董之甘軍編為精銳後軍,馬福祿、馬福祥分任其下之統領、幫統[3]:1-2。董軍奉調北京附近駐防後,八國聯軍進犯天津、北京,馬福祿率部在正陽門同八國聯軍戰鬥時身亡;馬福祥率餘眾護駕慈禧、光緒到西安[3]:2

馬鴻逵父親馬福祥先後任清政府西寧鎮總兵兼阿爾泰護軍使、綏遠都統;1925年,依附馮玉祥,任西北邊防會辦(馮為督辦);1928年,馬福祥轉投蔣介石,歷任國民政府委員、北平政治分會委員、蒙藏委員會副委員長、青島特別市市長、安徽省政府主席,旋調任蒙藏委員會委員長;1932年病卒於涿州琉璃河旅途中;其政治手腕靈活,長於交際,善於游說,常以在政爭中當「調人」自居;為馬鴻逵進入軍界政壇打開廣闊門徑[3]:2

經歷

民國成立後,馬福祥任馬鴻逵為昭武軍中營騎兵幫帶,而以馬鴻賓為管帶,位在馬鴻逵之上。民初馬鴻逵到北京給袁世凱當侍衛官。1916年袁世凱死後,黎元洪段祺瑞大量頒發勳章,馬鴻逵以西北授勳使的頭銜回寧夏頒發勳章。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馬鴻逵的部隊被列入馮玉祥序列,駐防寧夏

1928年12月召開編遣會議,馬鴻逵第四軍縮編為陸軍暫編第十七師,轄步、騎各1旅,共6個團。1929年4月,馮玉祥部放棄魯、豫,全軍西撤。馬鴻逵部由魯北惠民撤至洛陽。1929年5月21日,和韓復榘石友三聯名發出「擁護中央」通電反馮,5月23日率部從洛陽逃往鄭州,遭龐炳勛孫良誠前堵後追,部隊潰散,在新鄭收攏殘部。蔣介石復電嘉獎,以馬鴻逵部為第六十四師,旋擴編為第十一軍、賞現洋30萬元,槍1000餘支。[5]

  • 第十一軍軍長兼第六十四師師長馬鴻逵,參謀長羅震
  • 馬全良第一旅
  • 馬寶琳第二旅
  • 李毓奠第三旅
  • 馬騰蛟騎兵旅
  • 軍事政治教導團

1929年7月,由鄭州移駐濟寧。再由濟寧移駐徐州。

1929年12月,蔣唐戰爭爆發,石友三、韓復榘參與聯合反蔣。馬鴻逵把石、韓密謀和各方面活動情況密報蔣介石,並條陳懲撫方略。蔣唐戰爭後,馬福祥出面斡旋調解,讓石友三向蔣悔過。馬福祥被委任為青島市長。1930年中原大戰爆,馬鴻逵部擴編為討逆軍第十五路軍,轄六十四、七十二2個師,每師2旅4團,另有一個教導團、特務團、炮兵團、騎兵旅、獨立第六旅等。在隴海線、津浦線作戰多次,特別是增援歸德、固守兗州、圍攻泰安諸戰役有重要貢獻。戰後在泰安蒿里山修「討逆陣亡將士紀念碑」。與韓復榘平分山東,掌控了泰安及魯西肥城濟寧等18縣軍政財稅人事全權。1930年10月,蔣介石決定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賓調任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馬鴻逵接任寧夏省政府主席。馬鴻逵滯留泰安未到任。馬鴻賓主甘不久被西北軍餘部雷中田發動雷馬事變扣押下野。

1931年馬鴻逵部被調到豫南圍攻鄂豫皖紅軍。1932年春,主政河南的劉峙以重兵包圍馬部(此時已縮編為一師五旅)企圖繳械。馬福祥在南京、漢口行營、信陽之間奔波為馬鴻逵說情,途中中暑染病死於北平琉璃河。馬鴻逵把軍隊交給參謀長羅震指揮,赴北平治喪。蔣介石以顧念西北宿將馬福祥為名,再次任命馬鴻逵為寧夏主席。馬鴻逵以第十五路軍總指揮兼第三十五師師長職務,奉命留下主力在豫南剿共。實際上挑選精銳編為5個團,1932年11月啟程,1933年1月歸寧夏,所部編為新編第7師3個獨立旅和1個特務團,開始對寧夏17年統治。留在信陽的第三十五師師長馬騰蛟,轄2個旅4個團繼續駐守信陽,由駐豫特派綏靖主任公署劉峙指揮。劉峙把其番號改為剿匪軍第一縱隊,縱隊司令唐俊德。1934年秋該縱隊調開封,與新編第46旅合編為第九十五師,即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中大名鼎鼎的「趙子龍師」。

1934年10月19日,蔣飛寧夏視察,見到久未謀面之馬鴻逵母子[6]:365-366。1936年加上將銜。1937年4月,殺共產黨員、豫海縣自治政府主席馬和福。同年,抗日戰爭開始,陝西、寧夏一帶共産黨勢力重新上升。同時期其侄子馬仲英的地盤喪失,馬步芳馬步青、馬鴻逵、馬鴻賓在馬仲英原來的地盤甘肅新疆等地域發展。

Thumb

抗日戰爭爆發後,馬鴻逵與其兄弟馬鴻賓的部隊合編為第十七集團軍,馬鴻逵任第十七集團軍總司令及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大約1938年,日軍軍事參謀長板垣征四郎企圖說服馬鴻逵等建立日軍傀儡政權「回回國」,又遊說馬鴻逵追隨祖上繼續效忠清朝,擁護滿洲國。馬鴻逵通過寧夏省國民黨部書記周百隍回復,指出他的很多親戚包括伯父馬福祿都在北京之戰八國聯軍作戰時陣亡,而日軍在當時占聯軍的大多數,所以他不會和日本人合作[7]

日本投降後,1945年12月出任西北軍政副長官兼西北行轅副主任。國共內戰爆發,馬鴻逵站在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一方同中國共產黨作戰。1947年7月19日,國民政府派馬鴻逵為寧夏選舉事務所主任委員;國民政府同時派定其為國民大會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員[8]:8385-8386

1949年國共內戰末期,彭德懷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佔領蘭州。9月1日,馬鴻逵應蔣介石電召飛赴重慶參加軍事會議,將寧夏軍政交其子,代理寧夏省政府主席兼寧夏兵團司令官馬敦靜負責[8]:9001。9月2日,蔣介石在重慶接見甘肅省政府主席馬鴻逵、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川鄂綏靖公署副主席兼第十六兵團司令孫元良[8]:9002。之後,9月底馬鴻逵棄銀川重慶追隨中華民國政府。10月13日離重慶到台灣,馬鴻逵即受到國防部次長郭寄嶠馬步芳父子的指控,要他對西北敗局負責。12月和馬步芳(已逃往中東)一起被監察院彈劾,要二人對西北敗局負責,不久,被撤職察辦。12月2日,代總統李宗仁甘肅省政府委員兼主席馬鴻逵應予撤去本兼各職[9]

他遂謊稱其四姨太劉慕俠在香港病危,赴港探視。1950年10月,他在陳納德的幫助下到美國。先至加州三藩市,日後長期住洛杉磯,在普馬拿市辦起一家牧場,以養馬為業。

1951年在美國記者招待會上,馬鴻逵呼籲美國政府援助台灣[10]

逝世

1970年1月14日在洛杉磯其牧場去世,未曾入籍美國

逸事

  • 因其在寧夏主政的時候相當庸碌,後世對馬鴻逵評價不高。但馬鴻逵頗有環保意識,熱愛綠化,經常要求部下種樹,甚至強發西北民夫數萬,僅僅為了種樹[11]
  • 馬鴻逵自詡他家:『不是造反的回回』,因祖父馬千齡在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時勸說馬佔鰲降清,被左宗棠稱之為「良回」[12]
  • 銀川市的妓院集中在鼓樓南街與新華街交會處。有一個叫張麗君的頭等妓女,色藝俱佳,馬鴻逵的長子馬敦厚和馬的秘書長都為之着迷,常生齟齬。一次二人同時出現在張麗君處,馬敦厚即拔槍向秘書長射擊,險出人命。各位老鴇見生意前景不錯,又從各地購得十二三歲少女若干。馬鴻逵念及兒子與秘書長火併事,強行取締妓院。馬鴻逵的處理辦法是:
    • 新買來的少女們收歸馬家大公館當丫鬟,並請人培訓學秦腔演給馬鴻逵看。
    • 已結婚或已訂婚的,着其家人領回。
    • 沒成家或未曾訂婚的,則賞給連長級的軍官為妻,聲明說是馬主席賞的,一文不取[16]

家庭

大夫人馬柏芳,甘州提督馬進祥的次女。 夫人劉志誠、劉慕俠等。 生有馬敦厚、馬敦靜馬敦仁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