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德琳·亞娜·科貝爾·奧爾布賴特(英語:Madeleine Jana Korbel Albright[1];1937年5月15日—2022年3月23日[2][3][4])原名瑪麗·亞娜·科貝洛娃(捷克語:Marie Jana Korbelová),是一位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美國政治人物和外交官,美國第64任國務卿,也是美國首位女性國務卿,曾為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主席和佐治城大學埃德蒙·A·沃爾什外交學院教授。她擁有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和許多榮譽學位。2012年5月,她獲得時任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頒發的總統自由勳章[5]。她還擔任過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的董事[6]。國務卿任內曾訪問北韓,當時創下到訪北韓的美國最高級別官員紀錄[7]。除了通曉英語、法語、俄語和捷克語外,還能說波蘭語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8]
馬德琳·奧爾布賴特 Madeleine Albright | |
---|---|
第64任美國國務卿 | |
任期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20日 | |
總統 | 比爾·克林頓 |
前任 | 沃倫·克里斯多福 |
繼任 | 克林·鮑威爾 |
第20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 | |
任期 1993年1月27日—1997年1月21日 | |
總統 | 比爾·克林頓 |
前任 | 愛德華·J·帕金斯 |
繼任 | 比爾·理查森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 1937年5月15日
逝世 | 2022年3月23日 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 (84歲)
國籍 | 美國 |
政黨 | 民主黨 |
配偶 | 約瑟·奧爾布賴特 (1959年結婚—1982年離婚) |
兒女 | 3個女兒: Anne和Alice(雙胞胎)及Katherine(Katie) |
母校 | 威爾斯利學院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
專業 | 外交家 |
宗教信仰 | 美國聖公會(以前是羅馬天主教) |
簽名 |
生平
奧爾布賴特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布拉格[9]。其父是外交官約瑟夫·科貝爾[10],曾任捷克斯洛伐克駐南斯拉夫大使。在1948年捷克共產黨上台時,由於反對共產主義,被迫辭職,從捷克斯洛伐克流亡至美國[11][12]。後來創辦了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學院。科貝爾教授是前美國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在丹佛大學時的啟蒙老師。[13]
奧爾布賴特是於1957年獲得美國公民資格[14],並在麻省威爾斯利學院修習政治學,1959年畢業。同年她與報業大亨約瑟·奧爾布賴特結婚[15][16],育有三個女兒[17]。自此改姓為奧爾布賴特。1967年重返校園,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8]。其後曾任佐治城大學國際事務學教授,是該校國家政策中心主任,專門研究美國與俄羅斯、東歐國家之關係。
1976年進入政界,任占美·卡特總統的國家安全委員會委員,負責與國會聯絡[19]。1981年列根擔任總統後,奧爾布賴特重返學術界,著有《波蘭:政治變化中新聞界的作用》。1983年回到佐治城大學任教,教授外交。1989年出任美國民主黨全國政策中心主席。
1993年1月比爾·克林頓上台,委任奧爾布賴特為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20]。在任期間最為受爭議的事件,莫過於1994年爆發的盧旺達大屠殺事件,奧爾布賴特堅持着不干涉立場,甚至出面阻撓聯合國干涉盧旺達內政,結果奧爾布賴特與聯合國秘書長關係曾一度極為緊張[21]。
1996年12月5日克林頓提名奧爾布賴特為國務卿候選人,在美國參議院一致通過後,於1997年1月23日宣誓就職,接替離任的沃倫·克里斯托弗。
奧爾布賴特是美國史上第一位女國務卿[22]。任內主力解決波斯尼亞內戰以及中東和平方案。 奧爾布賴特曾經與柯林·鮑威爾爭論美軍是否出兵波黑時說:「你們總是要保持美國的超級軍事能力,但如果不去運用這種能力,又有什麼意義?」[23][24]
2001年卸任,任佐治城大學埃德蒙·A·沃爾什外交服務學院教授。
榮譽
- 總統自由勳章(2012年)
軼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