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心理障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ICD-11全稱作餵食或進食障礙(feeding or eating disorders)[1],是一類精神障礙,它指的是會影響當事人的生理與心理的異常進食習慣。進食障礙包括短時間大量進食的「狂食症」;吃得太少導致體重偏輕的「厭食症」;大量進食後再想辦法吐出來的暴食症;會去吃非食物物品的「異食癖」,以及會將食物吐出再食入的反芻症候群。肥胖症本身並不是一種進食障礙[2]。
進食障礙的成因並不明朗[3],遺傳與環境因子都可能有影響[3][4]。患者所處文化對纖瘦體態的追求也可能會催生進食障礙[3],舉例而言,有約12%的舞者患有此症[5]。性虐待的受害者也比較容易患有進食障礙[6]。異食癖與反芻疾候群則較常在智能障礙患者上看到。在同一時間,一個人只會被診斷出一種進食障礙[2]。
治療對許多進食障礙都有可能有效,方式包含諮商、適切的飲食,和對催吐行為的控制,偶爾也需要住院治療。藥物可以用來控制一些進食障礙的伴隨症狀[4]。在發病五年後,大約70%的厭食症患者會康復,而狂食症患者也有50%會在五年後復原。暴食症患者的復原情形較不確定,估計在20%到60%之間。患有厭食症或狂食症都會增加死亡風險[7]。
在發達國家,每年有1.6%的女性及0.8%的男性患上暴食症。有0.4%的年輕女性會患上厭食症,另外1.3%則患上狂食症[2]。在女性的一生中,得到厭食症的機會是4%,狂食症與暴食症都是2%[7]。厭食症與狂食症在女性身上較為常見,發病率約為男性的十倍[2],發病的時間點大多是在童年晚期或是剛成年時[4]。其他的進食障礙的發生率較不明朗[2]。相對於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進食障礙盛行率似乎較低[8]。
進食障礙可能包括的主要徵狀:
目前被區分出來的進食障礙疾病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