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風笛(Bagpipes)是樂器的一種,屬使用簧片的氣鳴樂器。風笛在凱爾特地區非常流行,是凱爾特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另外,北非[1]、中歐[2]、巴爾幹地區[3]、高加索山脈[4]、甚至愛沙尼亞[5]都有風笛。
風笛在結構上一般包括吹管(Blowpipe),風袋(Pipe Bag),旋律管(Chanter)和和管(Drone)。風笛的風袋是用犬、牛、羊等動物之肺或者其他材料製作成的類似於氣囊的緊閉裝置。吹奏者對風袋提供空氣的方式是對着吹管吹氣。風袋起到存儲氣體的作用,這樣吹奏者呼吸時亦可維持一段時間的音質。[6] 音管擁有開放式端口,所以在吹奏時音樂是不會停下來的,這意味着大多數的風笛在吹奏過程中聲音始終是連貫的。一小部分的風笛有封閉端口,如果吹奏者按住所有的管孔,聲音就會停止。風笛的單音管成圓筒狀,大多只有一個簧片而已,不過雙簧的單音管也是存在的。[6] 單音管傳統上以木材製作,常常是當地的硬木。但是如今也可以是熱帶硬木,比如薔薇木(rosewood),黑檀木(ebony)或非洲黑檀(African Blackwood)。
雖然關於風笛的早期歷史依然不明確,不過它最初可能起源於中東或中亞[7]。風笛的最早的世俗記錄大約是在公元前400年,雅典詩人阿里斯托芬嘲笑說底比斯(雅典的敵人)的笛手用狗皮製成風袋、由骨頭製成音管的風笛吹奏[8]。幾百年以後,羅馬皇帝尼祿說他會在公共場所演奏風笛作為對無法贏得詩歌比賽的自懲。
黑暗時代沒有給我們留下有關風笛及其社會地位的任何東西。在12世紀之前,僅僅一些皮克特和愛爾蘭的石雕記錄風笛在這段時期的持續存在。
至於風笛傳到不列顛群島的時間仍然有爭議。在英格蘭開掘出羅馬時代風笛吹奏者的小雕像意示着由羅馬人傳入的可能性。12世紀時的十字軍東征擴展了歐洲的視野,歐洲的藝術和文化開始繁盛。風笛也不例外,許多歐洲獨有的風笛在這段時期前後開始發展。18世紀以前的風笛真實樣本非常稀罕。然而大量的繪畫,雕刻,板刻和手稿得以保存下來。它們清楚地顯示出各式風笛之間的差別非常大。
在蘇格蘭高地,風笛從16世紀開始取代原本自羅馬時代佔據主導的豎琴。當大英帝國興起時,在英國軍隊的高地團的帶領下,大高地風笛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風笛。為20世紀裏兩次世界大戰訓練的大量風笛吹奏者使高地大風笛的人氣迅速提升,與許多傳統形式的風笛在歐洲逐漸被冷落相呼應。
許多樣式的風笛在歐洲、中東及前大英帝國領土廣泛流傳。風笛這個名字幾乎成了風笛中最有名的高地大風笛的代名詞,遮蓋了其他類別風笛的光芒。其他類別的風笛在經歷過去幾個世紀的沒落後又顯現出復甦的跡象。任何關於風笛演奏者數目的估計都只是猜測而已,但是高地大風笛卻有上百個在全世界風笛樂隊協會註冊的風笛樂隊,這些風笛樂隊大都擁有十到十二名樂手。對全世界高地大風笛演奏者的數目估計基本上是在一萬到五萬人之間。相比之下,其他種類風笛演奏者的數目就少了很多。
風笛傳統上只是為了舞蹈提供伴奏。由於在大多數國家傳統舞蹈逐漸減少,風笛作為伴奏工具這一目的已經消退,許多種類的風笛轉向以表演為主。在英語世界里,風笛常常在軍事葬禮和重大儀式上吹奏。
由於英國於十九世紀在全球擴充領地,蘇格蘭的高地風笛作為英軍樂團的樂器,隨着英國勢力的擴張,高地風笛也被帶到世界各地的英國屬土及殖民地。現在不少前英國領地,如加拿大及澳洲的軍樂團仍可見風笛的吹奏。香港因為曾經是英國殖民地,蘇格蘭的高地風笛因而成為香港官方儀仗隊的主要樂器[9]。即使香港特區成立後,香港警察樂隊仍會在重要的官方儀式及訪問交流活動吹奏風笛[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