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顏氏家訓》全書七卷二十篇,即《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風操》、《慕賢》、《勉學》、《文章》、《名實》、《涉務》、《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書證》、《音辭》、《雜藝》、《終制》,以傳統儒家思想為中心,也注重實學、工農商賈等技能,教育顏氏後輩關於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學問,「又兼論字畫音訓,並考定典故,品弟文藝」[1]。其中《歸心》篇宣傳佛教思想,《書證》、《音辭》兩篇討論古書訓詁音韻,《文章》篇討論文學,《誡兵》討論軍事。顏之推自稱:「吾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範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
成書年代不明。《終制》提到「今雖混一」,說明是陳亡(589)以後的作品。據李百藥《北齊書·文苑傳》「隋開皇(581-600)中,太子召為學士,甚見禮重,尋以疾終」,顏之推可能病死於開皇末年。這樣一來《顏氏家訓》當為590年代的作品。
《顏氏家訓》裏面提到一個故事,齊朝有一士大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顏本人認為「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顧炎武稱讚他說:「嗟夫,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猶為此言,彼閹然媚於世者,能無愧哉!」[2]。王鉞曰:「北齊黃門顏之推《家訓》二十篇,篇篇藥石,言言龜鑑,凡為人子弟者,可置一冊,奉為明訓,不獨顏氏。」
《顏氏家訓》在宋代流傳廣泛,有多種版本。宋代最主要的《家訓》版本為七卷本,包括宋天台郡故參知政事謝公家藏蜀本,由其子謝景思校過,是後來沈本的底本。[3]
沈本,即宋淳熙七年台州公庫本,為宋人沈揆以天台謝氏本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而成。宋代乃至明清其他本子大多是以此版本為祖本。上海圖書館藏有廉台田氏補修重印本,是元代翻刻的宋淳熙七年台州公庫本。[3]
另有閩本,亦稱建本、福建坊刻本。也屬於沈本系統。[3]
明代《家訓》版本全面轉向兩卷本。較早的由成化羅春本、明正德十三年顏氏後裔顏如瓌刻本、明嘉靖三年傅太平本等。[3]
清代刊刻的版本因為經過清代學者考證、校訂,善本很多,如乾隆五十四年盧文弨抱經堂叢書本、知不足齋叢書本、《增訂漢魏叢書》本等。近現代《家訓》的主要版本都來自於清本。[3]
《顏氏家訓》有一段話成為研究中古漢語時南北音系的重要依據:「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其謬失輕微者,則南人以錢為涎,以石為射,以賤為羨,以是為舐;北人以庶為戍,以如為儒,以紫為姊,以洽為狎。」此段記載經常與明代陸容《菽園雜記》並列:[4]
“ |
今天下音韻之謬者,除閩、粵不足較已。如吳語黃王不辯,北人每笑之,殊不知北人音韻不正者尤多。 如京師人以步為布,以謝為卸,以鄭為正,以道為到,皆謬也。 河南人以河南為喝難,以妻弟為七帝。 北直隸、山東人以屋為烏,以陸為路,以閣為杲,無入聲韻;入聲內以緝為妻,以葉為夜,以甲為賈,無合口字。 山西人以同為屯,以聰為村,無東字韻。 歙、睦、婺三郡人以蘭為郎,以心為星,無寒、侵二字韻。 又如去字,山西人為庫,山東人為趣,陝西人為氣,南京人為可去聲,湖廣人為處。 此外如山西人以坐為剉,以青為妻;陝西人以鹽為年,以咬為裊;台溫人以張敞為漿槍之類。 |
” |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