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區(register、音域)或稱音高音區(pitch register)在音位學中表示在一些語言裏的音節韻律特徵,比如聲調,元音發聲態,喉塞化,或依賴於對方音調的類似功能。緬甸語、越南語、吳語和祖魯語裏均有如此的音區系統。
範例
緬甸語中,聲調差異與元音發聲態有關,因此兩者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緬甸語有3個音區,傳統上任務是4個「聲調」中的3個(第四個實際上不是音區,而類似於中古漢語的入聲)。Jones (1986)認為這些差異是「由調域和音區交叉產生的……顯然,緬甸語不像其他語言那樣具有獨立的聲調,因此需要一個調域的概念。」[1]
同樣,在一些越南語的聲調上在"音高"(pitch)有很大程度上的區分。比如,越南北部跌聲異於銳聲,原因是元音上的聲門調之顯現;然而,重聲和玄聲的差別主要在短嘎裂聲元音與長氣聲元音的區別。
高棉語有時也認為存在音區系統,高棉語因此被稱為「嚴格音區語言」,因為聲調和發聲態都可認為是同位異音:若忽略它們,則對立可承載於雙元音和元音長度上。
亞洲語言之外,有音區的語言例如拉脫維亞語,其標準語所依據的中部方言中,重讀長元音一般帶3種音高重音之一,分別是升調、降調與「破調」。最後一種在實現上不是靠音高,而是靠喉塞化,類似於越南語跌聲。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